【原书卷十六·三四】
王清范太守,观察浙江,月课诸生。余以童子受知。后落职再起,来守江宁,到园文宴,自诵其《海塘》诗云:“沧桑直似争三岛,捍御时防溃六州。”公名敛福,与卢抱孙辛丑同年,时相过从。卢赠云: “席当散后犹呼坐,马到门前总不行。”
王清范太守,即王敛福(1689—1753),字凝箕,号凤山,山东诸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先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后调文选司考功郎中、浙江温处道,雍正十一年(1733),因治海有功任海宁兵备道,专督塘务,统辖文武。乾隆十年(1745)任安徽颍州知府,当地水患严重,他详细勘察,疏沟、建闸,修清、淝、茨、延诸河,深得民心。十四年(1749)因“治行卓”(治理地方成绩卓著)调江宁知府,修明朝忠臣汪伟祠,并恤其后裔。因怀念颍州,力请于朝,十五年(1750)回调颍州知府。后以病归,卒于家。著有《王太史宦稿》、《凤山诗集》,主修乾隆《颍州府志》,是阜阳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府志。按:王清范太守,笔者揣测,“清范”未必是王敛福的表字或号,而是人们对他担任知府时具有高洁风范的赞誉。因为王敛福的资料中没有字、号“清范”的记载,而其在任颍州知府期间的官德、政绩足以担当“清范”之誉。
观察,古代官名“观察使”的简称。清代对道员的尊称。因为王敛福在浙江担任过温处道、海宁兵备道的道员,故有“观察浙江”之说。
文宴,音wén yàn,亦作“文燕”,赋诗论文的宴会。清·曹寅《广陵载酒歌》:“从来淮海盛文讌,近时翰墨崇贤科。”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沈谦之在蒋树存先生家文燕,坐客王虚舟 ……等七人。”
海塘,音hǎi táng,也叫“塘工”。沿海岸、江岸以块石、条石或其他材料等砌筑成陡墙形式的挡潮、防浪的堤,又称为陡墙式海堤。因为江海边各段地理环境不同,从做法上来讲,会有土塘、柴塘、石塘之分,都是以巩固海岸、江岸,保护流域内耕畜民田不被潮水侵袭为目的,区别在于用料不同,耐久度也不同。海塘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从长江口以南,至甬江口以北,约六百公里的一段是历史上的修治重点,其中尤以钱塘江口北岸一带的海塘工程最为险要。高大的石砌海塘蜿蜒于几百公里长的海岸上,蔚为壮观。海塘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口,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钱塘江口一带的潮水特别大,有著名的钱塘观潮。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曾以简洁的笔墨描述钱塘潮:“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钱塘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宋嘉定十二年(1219),今海宁县南四十多里的土地,曾因海潮而沦入海中。另外,海盐县的望海镇,也曾被海潮整个吞没。时至今日,海塘仍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沿海屏障。
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唐·郑畋《题缑山王子晋庙》:“六宫攀不住,三岛互相招。”
六州,音liù zhōu,释义: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书·程典》:“维三月既生魄,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孔晁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殷也。”《吕氏春秋·古乐》:“汤於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文选·郭璞<江赋>》:“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李善注:“六州,益、梁、荆、江、扬、徐。”其中益州置于汉,江州置于晋,已非古九州之名。2、指唐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突厥内属者分处丰、胜、灵、夏、朔、代间,谓之河曲六州降人。”唐·李商隐《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山下祇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冯浩注:“六州儿者,指河北魏博诸州也。《旧》、《新》书《罗威传》:“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募置牙军。语曰:‘长安天子,魏府牙军。’谓其势强也。魏博六州,唐时常语。”此指魏博六州。3、乐曲名。《文献通考·乐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台》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政和七年,诏《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谓之《六州》,其称谓已熟也。”
卢抱孙,即卢见曾。
辛丑,指康熙六十年,1721年,农历辛丑年。
附:海宁兵备道,清代雍正年设置的统辖管理钱塘江海塘专门机构。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杭州、嘉兴、绍兴3府各设海防同知一员,专司钱塘江海塘岁修。这是清代设专职官员管理海塘之始。雍正八年(1730),仿黄河河防体制,设千总、把总2员,外委4名及塘兵196名,分驻东、西两塘(海宁、仁和段海塘),常驻护塘,归杭嘉湖道管辖,海防同知兼辖。雍正十一年(1733),设海防兵备道,统辖管理海塘的文武员兵。并将杭州府海防同知增至两员,分防东、西两塘;设守备两员,分管左、右两营;千、把总亦增为12员,外委增至16名,塘兵增加到9841名,分属左、右营。分驻于仁和八仙石到平湖金丝娘桥的12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