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富豪,50岁嫁给30岁外国模特帅哥,粉丝问她跟老公之间有没有“文化冲突”?
她说:“没有冲突,我那么有钱,怎么会有冲突呢?生活之中99%的冲突都是因为没钱引起的,我有那么多钱,有什么好冲突的呀?”
“活儿助理都干完了,每天吃什么管家都安排好了,也不用老公跟我石头剪刀布,谁来洗碗,有什么好冲突的?”
“天天就想着怎么让儿子开心一点,我们两个统一目标就是怎么让儿子开心一些...”
“我又不给老公压力,我又不指望他多挣点钱养活我。能有什么矛盾呢?老公还每天努力的赚钱,所以不可能有冲突。”
提问的粉丝还是天真了,想在富人身上找平衡感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活得很通透的富人。
…………………………………………
非功利性的阅读让我们认识渺小、学会谦卑,让我们能够去对抗这一生的虚荣与虚空,走出狭隘和偏见,和人类伟大灵魂去对话,用他的利斧去劈开自身的冰冷和傲慢。
…………………………………………
日本的物哀,并不是字面解读的对物的哀伤的意思,物哀实际上是一种死亡崇拜,就像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里说的那样“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所以他们更乐于看到美的毁灭,以及生命的毁灭,日本的自杀率长期高居榜首不是没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的。
樱花会受到日本人的欢迎同理,因为它花期短,就是那爆发的一瞬间,然后就结束了。
中国人知道人世的短暂浮华: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桃李园序》
“花之遭遇一春,是非人之所生一世同邪。”
所以中国人的思路就跟日本人很不相同了,中国人冷静的知道,生活其实是很多苦楚的,所以才要珍惜那些欢乐的时光,也要珍惜那些眼前的美好: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
“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
所以我要经营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
中国人反而有生命焦虑,因为觉得人生太短,而要做得事又很多,但无论如何,活着的时候,及时行乐,总是没错的。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会那么推崇梅花,因为梅花是有峥嵘之气的花,在最寒冷的时候依然于枝头绽放,事实上这种绝地求生的精神,从中国最早的神话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于不可能中求可能,与死中求生,于渺小中求抗争,中国的这种“向生”,与日本的“向死”,简直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那个狂热追求艺术的画师,为了追求地狱的效果要求亲自找一个人烧死,当他看到居然是自己的女儿被绑在车上,他并不哀求反抗,而是眼看着女儿活活烧死在他面前,他画出了很生动的地狱,但不久他也自杀了。
通过毁灭展示美,这就是日本。
…………………………………………
道德其实就是人类社会行为「纳什均衡」的一种体现。
说白了,道德本身是对大多数人有益的规则。
例如说你买商品,肯定会买物美价廉的。
你交朋友,肯定会交对你好的。
你当老板,也愿意提拔努力工作的。
你为社会做了贡献,那么社会也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人人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回报。
于是大家都会提倡这样的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
做个好人,大概率是可以获得更多回报的。
…………………………………………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大部分人又懒又笨,超越他们并不难。
你并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们竞争。
只要超过绝大部分又懒又笨的人,你就可以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迭代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