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话说导学案的逻辑性

话说导学案的逻辑性

作者: 丽安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23:12 被阅读0次

    导学案,如李校长所言,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是拐杖,是引路人。

    今日我们授课《赵州桥》,也使用了导学案。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份导学案存在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学习目标笼统化,教案化

    例如:

    学时1的学习目标为: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

    学时2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赵州桥的美。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细读和比较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朗读要求在两个课时中都有重复出现,这个目标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如何达成却没有体现。新的课堂模式下,如何达成朗读目标呢?

    课时一中的学习目标:抄写第3自然段,这不是目标,这是手段,抄写的目的何在才是目的。如此表述,实为不妥。

    再看“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属于情感目标,而且是个大大的情感目标,怎么能在短短的一课中达成?可见,语言表述不严谨。

    问题二:导学案的逻辑性

    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断章取义的做法绝不可取。导学案也要讲究个逻辑性,它既是老师的作用,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认知、理解的规律。

    今日这份导学案中:

    第一学时,新知探究部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的形式,针对学习目标中的写字目标而设置。写字任务如何完成,一次看拼音写词语是否能够达成?是否应该提醒学生易错点在哪里,笔画中的穿插……诸如此类的注意事项是否应该在导学案中有所体现

    新知探究部分第2题为“赵州桥初印象”,题目把课文的第一段中抠掉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填写,这样的题目意义在哪里呢?当然学生肯定可以答出来。

    接着就直接奔到第3段去了: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主要写赵州桥的美观。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好,答完了。

    刚从文章第一段直接蹦到第三段,此处存在逻辑的断裂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第二段写的什么,不能回答出这道题目的第二、第三问。即使大展时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段就写了它的美观,可是不被理解的东西,就是不被接受的。

    而针对体会这段文字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的,却被放在了课后精练部分。学习“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把内容写具体”也是放在当堂演练部分,匆匆而过。

    针对问题二,我认为:第一课时除了解决字词问题,最多再解决一个写作问题:体会赵州桥的美,学习围绕一个中心写段落。而第三自然段中针对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不必在这次课中解决,没有上下文的联系,学生不能理解该关键字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时二:新知探究部分再次学习2、3自然段。当然其实第3段没有实际涉及。

    而学习致用部分,再次要求填写赵州桥的特点,抠掉的是第二自然段中的部分字词,要学习的是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如果我来设计这份导学案,我会这样做:

    1,认读字词,要有所体现,让学生注拼音;

    2,先对全文有个整体把握,知道这篇文章写了赵州桥哪几个特点,逐个特点的读和理解,体会写法。可借助课后习题——“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3,几个语言点:

    关联词语:不但……而且……;有的……有的……有的……;既……又……

    过渡句,

    重点词:创举,雄伟,

    等在导学案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怎么来得更自然,而不是生硬得做题目。先有理解,再做习题,效果一定好些。

    建议:目标与导学案正文应该呈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说导学案的逻辑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pa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