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人格类型》第3章:赖希及其后继者
赖希,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代表人物。
赖希的学术内容很多,这章的关键词是性格。我们就赖希的性格学说做深入的探讨。
“性格是个人表达的模式,是个体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风格。”
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性格凸显出来?在一个人跟他人打交道互动的时候,比如跟人交谈时,有人表现得目中无人,有人却表现得谦卑有礼。在一个人面对特殊情况所表现出的反应时,比如明星被骂,有人愤怒还击,有人不言不语。不管是什么样的性格,在跟外部世界互动时,就会凸显出来。
“性格能够维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能够保持精神的平衡。”
性格是个体的生存方式,它保护着个体。正如书上所说:”它构筑了阻抗,不仅具有回避的作用,还具有军事战略的意义,像一个组织完备的掩体一样规避和瓦解外界的压力。”
正是外界,外界的一切,滋养、支持、压力、危害等等,形成了性格。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夸耀,就会表现出骄傲自大,一个孩子总是被批评,就会表现出我不如人。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缺点,亦都是不适应外在世界的。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反应是恰当的。被批评的孩子,在被父母批评时,还表现出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父母会骂得更狠。表现出我不如人,恰恰是保护自己的反应。
但是,随着人的长大,脱离了当时的环境,比如说离开父母,或者即使不离开父母,生活中加入了必须经历的学习的学校、工作的单位。在父母(或者养育环境)身边形成的性格就不适宜了。但是这个时候,要想调整过来,是非常困难的。
赖希认为,“生命中的早年事情,力比多的能力横跨了躯体的不同区域,然后,力比多的能量被导入与外部世界或多或少的遭遇中,这样的遭遇,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还塑造了我们的躯体结构。”他将一般躯体特点与性格结构相互联系。尤其赖希考虑到了创伤对肌肉控制的独特作用。
比如书中的例子:
“出生时肛门括约肌就不能够随意控制,直到几个月后才能随意控制,在此之前要清楚来自照料者的情感压力只能紧张骨盆底、臀部、大腿等处的全部粗大肌肉,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对精细、准确的随意控制能力的发育造成持续的损害。”
在赖希系统的治疗中,是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躯体来判断他遭遇的创伤处于什么时期?是什么样的创伤?来自父亲?来自母亲?等等,进而进行调整。这样的治疗方式有一点是相对保守的中国人难以接受的,需要裸露着身体,需要观察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赖希还涉及到了性格的社会方面。
“性格的形成并不是内在冲突的结果,而是来源于外部的、社会驱力的结果。每个社会组织制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存在于其中的所需要的性格特征。”
比如,“一个基于权力和剥削的社会组织需要能够忍受它的压迫的性格。在独裁主义文化的家庭灌输下,形成僵化的、压制的和压抑的性格结构……”
性格并不只是具有病理性的意义,作为人的存在,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不是表现为有益的,就是表现为有害的。我们常常会说,“那个人的性格好好。”就说明了那个人的性格跟这个世界是相适应的。
赖希还根据发展还分了六个基本的性格类型,口欲性格、肛欲性格、生殖器性格、歇斯底里性格、视觉性格(分裂样性格)和精神病性性格。“这些都是人类性格的正常发展阶段,而不是病理性结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