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旅行摄影
田园牧歌,阿尔巴尼亚的原野与夏光

田园牧歌,阿尔巴尼亚的原野与夏光

作者: 海豚桃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11:24 被阅读40次

半个多月前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地拉那的城市,半个多月后已经在地拉那的街头东张西望了……

说走就走的“半独旅行”

“半独旅行”,是我为独自报团出游的人发明的新词。

一直以来,我都期待着一次独自冲入陌生世界的冒险,跳出熟人在旁的安全区,独自面对和享受一切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魅力,无论是学着认识新朋友,还是学着与自己相处……我想,一个人只有处在全然的陌生中,才会真正地启动所有的感官,而在那一刻,心一定是敞开的……

对于初次去欧洲的人来说,选择巴尔干半岛的应该少之又少,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东欧的这些小众国家时,我都会泛泛地回答“免签啊,假期时间契合”等等,其实说到底,我是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的。

直到写这篇游记之前我才慢慢想明白答案,其实每个人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是那里的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认知,它来自于我们以往所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旅行的次数多了,渐渐发现,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极大限度地打破原有的认知,或许正是这种颠覆又重建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旅行的意义和魅力。对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来说,我知道那里一定有一些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存在,为什么不去收获这份惊喜呢……

至于“说走就走”是相较于我以往旅行习惯而言的,一般来说我都会提前半年左右制定好出行的计划,这次巴尔干半岛的线路是距离出团仅剩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到的,盘算了一下年假后报名敲定!

东欧的清新之风

飞机起降的晃动中,因为晕机,我很少望向窗外。或许是出于对阿尔巴尼亚的好奇心,也或许是土耳其航空飞行员技术过硬,平稳中透过玄窗,乡野间一片片黄绿色错落分列,其间红顶房屋,一栋栋,星星点点,看似有些杂乱的分布,却有着一派田园牧歌般的自然与淳朴。

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也是经济中心。都说阿国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人口依赖农业种植为生,城市中的高失业率让五分之一的人选择去国外工作,我们的导游调侃说:“阿尔巴尼亚很安全,因为所有的小偷都去西欧了,这里太穷,他们无法谋生。”

深入交谈后,我发现导致国穷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阿尔巴尼亚人并没有强烈的发展欲望。

在他们的生活中,度假,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有钱当然要度假,没钱借钱也应该度假,因为赚钱的目的不就是享受度假的状态吗?”这是阿尔巴尼亚人对生活的态度。

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非工作时间,我都会看到许多年轻人或学生在街头散步,我好奇地问导游,他们不用上班或者去学校吗?导游的回答让我从匪夷中生出一丝羡慕之情。在阿尔巴尼亚,工作时间是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中午有一小时的午休,随时都是咖啡时间,并且这个时间段你可以任意离岗。学生就更自由了,上课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一点放学,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孩子是不上学的。所以随时都可以看到街边的咖啡馆里坐着满满的人,年轻人、老人、男人、女人,点杯咖啡或啤酒,闲谈或发呆,一个下午……

是快速发展好还是缓慢发展好?这是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可能答案也不同,或许对于阿尔巴尼亚人来说,一切安好,一切也刚刚好。

著名的地拉那“金字塔”,是霍查的女儿主持设计和建造的,曾用作霍查博物馆。在霍查政府被推翻后,该建筑也随之荒废,现在成为城市集会的场所,一些年轻的男孩会沿着两侧的斜坡攀爬到楼顶,顺便找找建筑上遗留下的弹孔痕迹。

地拉那的街头宽敞而干净,规整的建筑显示不出太多的个性,主街两边分布着各大政府办公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市政厅,总理办公的楼也不过三四层高,我们在对面的马路上叽叽喳喳地数窗户,想找到总理办公的屋子。

所有的楼宇和布局都有着苏式的气息,没有摩天大楼的矗立,没有快节奏的步伐,相较于西欧的时尚,好像脱离了欧洲大环境和整个时代,可是,谁又在引领着时代呢?顺势而为并不总值得赞颂,比较的本身就是在向共性化的妥协。我想,地拉那的安然和顾自清新,或许一切真的刚刚好。

地拉那的很多景点都集中在斯坎德博广场附近。驻足广场南部的斯坎德培骑马雕像时,Et'hem Bey清真寺一定会进入你的视野,建于19世纪的清真寺,是城市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据说清真寺旁边的钟楼可以登顶,俯瞰地拉那的城市风貌。

阿尔巴尼亚被称为“山鹰之国”,在国旗和国徽上都有双头鹰的标志。

阿尔巴尼亚地处东西方的十字路口,曾与美苏两大阵营关系微妙,双头鹰望向东西方,是阿尔巴尼亚立于世界舞台的博弈和立场,相互学习,也牵制,相互妥协,也抗衡。

海天一色的闲适

都拉斯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海港和渔业中心,临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

阿国的物价极低,北京20元一斤的樱桃在都拉斯4.5元。

建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竞技场,可以说是都拉斯唯一的观光景点,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竞技场之一。发掘工作似乎只进行了一半,遗址的保护有些粗陋,已经与周围的居民楼混为一体。

都拉斯除了罗马竞技场以外,就是沿海风光了。

群山回响

斯库台,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这里曾是中世界重要的商贸中心,相传由古伊利里亚人初建于公元前4世纪,先后被古罗马和奥斯曼帝国占领,一直被视为东西方觊觎和交战的对象。

在1912至1913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斯库台被黑山和塞尔维亚联军攻占,在战后的外交斡旋中重回阿尔巴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山再度攻陷斯库台,在战后各国的协助下,斯库台再次回到阿尔巴尼亚。

斯库台南郊群山的最高点就是罗扎法特古城堡。虽然城墙、宫殿、大门早已塌陷残败,荒草萋萋侵蚀了整个古堡,但是从整体规模和布局看,不难感受到鼎盛时期的恢宏与威严。

斯库台湖,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湖泊,也是阿尔巴尼亚与黑山共和国的界湖。乘船游览斯库台湖,起先船行在沿岸高高的芦苇丛中,艳阳高照让人有些倦怠,芦苇摆动时的摩擦声和水鸟的啼叫显得十分神秘,幸好同行的团友唱了两首苏联时期的歌曲,氛围渐渐活跃起来,船也穿过丛丛的芦苇,湖面豁然开朗。

山城邂逅

山城喀鲁耶,民族英雄斯坎德伯的故乡,我们的大巴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进入老城后的陡峭与狭窄让靠在座位上的我一阵阵心悸。

老街两边的商店,除了民族特色的织毯和小摆件外,大多是苏联款式的服装和苏时日用品。

阿尔巴尼亚人对中国人非常的友好,特别是老人,“你好,你好”地招呼不停。时代的烙印会在血液中留存和升华,是记忆,是情节,也是整个人生。

喀鲁耶的参观主要是斯坎德伯博物馆和后山上的一座古堡遗迹。博物馆里主要介绍斯坎德伯带领阿尔巴尼亚人抗击土耳其人的历史,并陈列着许多古代的兵器。

在博物馆里有许多孩子,显然是学校组织的类似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孩子们开始还听得认真,看到我们一群人走过,便把讲解的老师甩到脑后,因为害羞,他们一言不发,只是好奇地看着我们,两拨人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对视,我觉得画面好有趣,不由自主地笑出来,然后挥起手大声地说:“你好!”谁知瞬间炸开了锅,孩子们又是跳又是笑地回应着“你好,你好!”好像每个人都在挥手,每个人都在摇动,整个博物馆的大厅里都充满了爱与欢乐,而碰撞出这种兴奋与友好之情的是那些善良活泼的孩子们和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异国他乡的叔叔阿姨哈!

Peter,is a better man!

直到10天行程快结束,我才知道他原来叫peter!

从他自我介绍的那一刻,我就执拗地把peter听成了better。他是我们此行全程的导游,老爷子70多岁了,陪着我们攀登古堡、城市暴走、长途拉车,辗转的赶路对于better(叫better吧,一路上我都是这么称呼他的)来说都不在话下。

第一次跟better聊天是在罗扎法特古城堡。暴晒之下让登上城堡的我疲惫不堪,所以决定先大部队下山,沿路看到better于是边走边聊。我问他有没有到过中国?原来50多年前,better曾到北京钢铁学院留学,那时交通还不发达,他从阿尔巴尼亚坐船经过21天抵达广州,然后乘飞机北上。在北京他先学了一年的语言,然后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better的中文有些生涩,吞音很重,一些句子我必须特别特别认真地听才能分辨和明白,说来好笑的是我竟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好久没有那么认真地听一个人说话了,每天处在母语的环境下,对话的人的发音和意思因为太熟悉而常常心不在焉。

是啊,算下来better已经将近50年没有使用中文了,他回国后并没有从事与中文相关的工作,所以渐渐生疏了。我突然好奇起来,“那你不是旅行社的员工吗?否则怎么会来做导游呢?70多还没有退休呀?”better被我连珠炮似的问题弄得有些发懵,我不好意思地笑着再一个个问题解释给他听。原来他早就退休了,因为阿尔巴尼亚极少接待中国旅游团,所以根本就没有中文导游,他是在朋友的求助下才答应来接待我们这一个团的。可见巴尔干半岛旅游发展的滞后,不过不管怎么说,better都是阿尔巴尼亚说中文最棒的老爷子!

在酒店的早餐厅,better问我的名字,我在纸上特意把中文写的大大的,他说不认识,我又标上了拼音,谁知瞬间better从兜里拿出了电子词典,就是类似我们的文曲星,我告诉他自己的名字是个生僻字,电子词典里一定不会有,他头也不抬地回复我一定有,完全投入进学习模式中了。

半杯咖啡的时间过后,better才抬起头,有点遗憾地告诉我没有查到,嘴里还反复嘟囔着“怎么会没有呢,应该能查到啊”。我压低自己的笑声同时为了不打击老爷子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就告诉他不用查了,这个字只有唯一的一个意思,形容“玉的光彩”。他沉默了一小会,问我玉是什么,我反问他“光彩”有没有听懂,他摇头,我想必须要用更简单的词表达出来,脱口而出“就是宝石很漂亮的意思”。突然better的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宝石很漂亮,对,这回我听懂了,嗯,你就应该叫这个名字”。那一刻全桌人都被better认真的样子和坚定的语气逗笑了。

旅途中,better会突然即兴唱两句中国歌,然后问我们歌名,每次都是听清了歌词却跑了调儿,找到调儿的又没听明白歌词,只能借百度摆平他的问题;他说最喜欢的明星是邓丽君,最喜欢的中国歌是《美酒加咖啡》;他会在我们让他猜年龄的时候为难又委屈地咬着手指,进退两难……

我一直知道better这个名字一定不是他的真名,还自信满满地跟团友保证我的猜测,直到行程的最后一天,偶然看到签名我才知道他原来叫peter,乌龙事件,谁说这不是旅途中的又一段珍贵记忆呢?

在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他送我和娜(从拼住室友瞬间升级成情同姐妹的知己)一人一条手链,有圣母玛利亚头像的手链简朴却珍贵,我非常感谢peter的祝福并深深感动。

peter or better,whatever,peter,is a better man!

相关文章

  • 田园牧歌,阿尔巴尼亚的原野与夏光

    半个多月前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地拉那的城市,半个多月后已经在地拉那的街头东张西望了…… 说走就走的“半独旅行” ...

  • 原野牧歌

    原野牧歌 -文/大漠 田园日日新,禾苗自喷淋。 牧野自控化,牛羊享天尊。 神州登玉宇,天宫绕地巡。 菩光抚月影,婵...

  • 雏形

    打造田园牧歌

  • 杏花,春雨,江南

    家中小院,田园牧歌❤️

  • 田园牧歌

    青青河边草, 安详黄牛觅。 小友爬树乐, 静谧田园迷。

  • 田园牧歌

    我是农民的女儿,对土地有种自然的亲近。都市一尘不染、富丽堂皇的楼宇大厅会让我局促不安;乡村简陋的泥土小院和房前屋后...

  • 田园牧歌

    狂风乍起,粪土飞扬,这是俺们村常有的景象。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近几年社会上刮起一阵阵下乡风,人们谈归隐,谈...

  • 田园牧歌

  • 田园牧歌

  • 田园牧歌

    我在梦中不止一次又一次梦到同一个场景,蔚蓝色的天空下,碧绿的湖水岸边,绿莹莹的青草随着细腻的春风随风摆动。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田园牧歌,阿尔巴尼亚的原野与夏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wo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