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晓东
心理咨询入手靠同感力,分析靠洞察力,成长靠觉察力,对话靠沟通力。
ISBN: 9787302379058
2019.01.27
第五章 心理咨询的同感共情技术
同感共情的核心是感同身受;同感共情的基础是价值中立。
同感共情泛指咨询师能够准确体察、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而同感共情力就是咨询师能够准确体察、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产生思想共鸣的能力。
同感共情的核心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咨询师穿上患者的鞋子(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来观察与感受患者的体验。它要求咨询师尽力以来访者的思想与情感去感受、体会、反馈周围的人和事,以求得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对焦与思维并轨。心理咨询的同感力,就是要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咨询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是一种对来访者情感体验的温暖而透彻的把握。其温暖来自咨询师的同情心,其透彻来自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它可能源自咨询师本人的类似生活体验,也可能来自咨询师高超的洞察能力。由此心理咨询将同感共情当作其核心技术,是确立咨询关系的关键,也是维系咨询关系的纽带。如果心理咨询中没有同感共情的交流,就相当于医生看病没有听诊器。而同感共情的准确交流,不仅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对他的真切关怀,也可以激发来访者进一步探索自身的问题,学会自助独立。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可卡夫将同感共情划分为两种形式——初级同感共情和高级同感共情。当咨询师能够与来访者有效沟通,并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其内心世界时,他既满足了初级同感共情的要求;当咨询师能够有效控制自我的同感共情反应,能够在自我的感受与来访者的感受之间“来去自由”,那他就满足了高级同感共情的要求。这就好比咨询师在人际沟通的舞池中,一边当教练,一边与来访者共舞,学会用自己的“第三只眼”去观看或者“第三只耳朵”去聆听感受来访者话语的表面信息和深层含义。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和体验,还要可以对来访者表述做出反应,并且可以对那些隐含的未完成的表达做出准确的表述。
此外,可卡夫还将咨询师的同感共情反应划分为5个层次。
层次一:咨询师的言语表达与来访指责的表达毫无联系,无任何意义;
层次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述反映时,忽略或轻视了那些值得注意的情感因素;
层次三: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达作出的反应,基本上可以与来访者互换;
层次四:咨询师较来访者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作出反应,并关注那些值得重视的信息;
层次五:咨询师的反应比来访者自身反应更准确,并能揭示尚未认识到的信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在可卡夫看来,层次一、二的同感共情反应只会对咨询关系起到破坏作用;层次三的同感共情反应则可以称得上是初级同感共情;层次四、五的同感共情反应,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和“有意义的”问题,因而可以称得上是高级情感共情。
关于什么是心理咨询同感共情的工作程序,弗洛伊徳当年非常强调宣泄与解析的作用,从60年代到80年代,罗杰斯则十分强调真诚与无条件接受的作用,并强调同感共情的态度大于同感共情的技巧。到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帕特森(C. Patterson)和艾森伯格(Eisenberg)细化罗杰斯的做法,列出举了一系同感共情的引导技术,如:沉默、接受、复述、澄清、赞同、解释、保证、指示等技巧。这些技巧的强度不同,使用的时机也不尽一致。其中沉默、接受、重复等弱度引导行为通常在咨询的最初阶段使用,而解析、指示等则多用于咨询后期。
岳晓东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教学经验提出,咨询师欲提高自己的同感共情能力,需主要修炼以下五项同感共情技巧,它们分别是:专注技巧、镜射技巧、判断抽离技巧、具体化技巧。
(一)专注技巧
所谓专注技巧(Attending skill),就是指咨询师全心全意地关注来访者的态度与技巧。它力图给来访者传递“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的信息,这无疑会给来访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咨询过程包括理性和情绪两个部分,其中许多有意义的信息来自来访者的情绪或经验部分,涉及到来访者感到最烦恼的东西。咨询师要想与来访者建立同感共情,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听到”来访者话语中的种种情绪暗示,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专注技巧才能得以实现。
值得强调的是,在“主动聆听”与“被动聆听”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临界点,因此需要咨询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对两种模型予以灵活的运用。如果咨询师不能充分地主动聆听,则会使来访者感到压抑、威胁,进而诱发他们的阻抗(如在未涉及实质问题之前就对来访者提出喋喋不休地劝告);但咨询师总是被动聆听,则会让来访者由着自己的兴致漫无边际地瞎聊,这样做会迷失咨询的方向,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而使咨询找不到方向。因此,咨询师要灵活把握聆听的尺度,以达到最佳的同感共情效果。这诚如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贝特曼和岳冬梅所言,“对来访者的倾听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在治疗初期认真倾听,包括倾听每一个细节,以便更加了解患者的病史…… 另一端是根本就不去听,治疗师关注自身的内在思想和感受或房间里的其它事物,甚至像闹钟、噪音或坐在椅子上的舒适程度都能干扰治疗师的倾听”。
(二)镜射技巧
所谓镜射技巧(Mirroring skill),就是指咨询师要对来访者说话中的情绪做积极的言语或体语回应,达到一致化。就如当一个人在照镜子时,他(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在镜子面前反射出来,同感共情的镜射技巧也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反应作及时的反馈回应。这种回应包括言语和体验两个方面。
(三)判断抽离技巧
所谓判断抽离技巧 (Judgment refraining skill),就是指咨询师要在谈话中,尽量走出自我的参照框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以不对来访者的非理性思维做简单的是非评断。由此,判断抽离技巧是同感共情的具体实施,其目的在于与来访者“将心比心”,以尊重换信任,以理解促反思,终而帮助他认识、反思并摆脱其非理性思维与习惯。
除此之外,咨询师还应在判断抽离技巧的运用中,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讲令人泄气的话语:如“你咋这么蠢”、“别再说了”等。
赞扬来访者的努力本身:如“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等。
接纳当事人,而非错事:如“不管你有过什么极端的念头,你并没有去实施,这点很重要”
表现对来访者的信赖:如“我感谢你来找我做咨询”,“我感谢你对我的信任”等。
鼓励来访者在错误中学习:如“你来找我做咨询,就表明你想自我成长,这很重要”等。
(四)具体化技巧
所谓具体化技巧(Concrete discussion skill),就是指咨询师要在与来访者交谈中,不断要求他(她)具体描述、谈论其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感受。例如,针对来访者的叙述,咨询师可多问“你可否说得具体些?”或“你可否举个例子?”之类的问题来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此外,不要对来访者的话语做是非判断,少说“你怎么可以那么想”或“你想得太多了”之类的话,而是鼓励来访者多做自我分析。
最后,咨询师要区分“引导”模式或“跟随”模式。在某些情形下,咨询师需要跟随来访者,因为在没有确立讨论主题之前,咨询师是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咨询师与来访者一旦确立了讨论主题后,则需要加强对来访者进行引导,让讨论停留在某个价值点上,并对来访者所讲述内容的真正含义作出更多地了解,使讨论更为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