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研究生和博士后毕业之后,进入学术就业市场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做了一个课题研究,通过采访不同的人,越来越认清楚自己的想法,理清了思路,完成了这本书,也正确的找到了工作。本书的后记写的很有意思,是对整本书最好的诠释。书中阐述了4个原则,而后记《我如何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是这4个原则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清晰的看清整个脉络思路。
本书是从乔布斯著名的演讲开始的,“追随自己的激情,找到自己所爱的东西,如果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然而作者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反驳这一条,告诫大家不要追随激情,天造地设正好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最终应该去做什么,即使是成功人士,也是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这段时间读的另一本书《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Talent is Never Enough)正好是相反的观点 - 该作者认为,才华到处都是,不是稀缺资源;有才华仅仅是一个基础,要靠激情、信念、坚持、行动、专注……才能迈过从穷人到富人的坎。两本书对比着读,相对立的观点,各有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意思。
然而我还是更喜欢《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理性,有逻辑,有条理,可以完整的看到作者思路的脉络。而《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一书,感性,煽动情绪,而不是靠事实和逻辑来说服读者。整本书没有一个递进的框架,而是零散观点的集合,不能成为一个体系。此外,语言太绝对,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往往说一个故事,就加上自己的结论,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对应作者的论点,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并未排除。至于作者提出的观点,大家都知道信念、激情、专注、练习、坚持、勇气……这些是很好的东西,不用作者来证明;重要的是,如何获得上述这些,如何克服路上的困难和内心的犹豫,这些是读者关心的,也是作者忽略不提的。
第二条原则,发挥工匠精神,积累自己的职场资本。
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称为工匠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工匠思维,是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而激情思维,则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工匠思维具有清晰性,激情思维则让人陷入含糊且无法回答的问题泥潭。工匠思维包含着某些能使人摆脱束缚的内容。它要求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好工作有3个特征:创造力,影响力和自主力。大部分工作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不会赋予员工这些特质,因此,它们是稀缺的。如果想获得某些稀缺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这就要求你用工匠精神来培养自己的技能,直到这些技能变得宝贵到无法被忽视。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可视为一个人的职场资本,从而换取一份具有自主力的好工作。也就是说,必须先让自己优秀,才能盼到好工作。热情本身不是稀缺而宝贵的东西,因此并不能换来多少职场资本。
第三条原则,幸福来自于自主。
自主力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这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来获取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通过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人们更多的自主力,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
假如想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第一步是获取职场资本,下一步是将这种资本投入到获取好工作的特质中去。在进行这项“投资”时,自主力是可供选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但获取自主力的过程并非那么容易。
作者对此有两个建议:
- 在决定是否追求某项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应该问问自己别人是否愿意为之买单。如果愿意,那就继续追求;如果不愿意,那就维持现状。
- 当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来获取对职业生涯的合理控制时,那么对于当前雇主来说,这个时候你的价值也已经足够大,以致要想方设法防止你做出改变。
避开上述两个自主力陷阱,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工作的自主力,从而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后一条原则,使命感带来工作的意义。
想要热爱自己的工作,首先通过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来积累“职场资本”,然后将这种资本兑现为好工作的特质。使命正是值得拥有的特质之一,和任何值得拥有的特质一样,它也需要先积累职场资本。没有职场资本的使命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如果一份职业不受任何约束,那么它可能会把你带入危险的境地,比如为一家银行写代码烦死你。因此,需要一项使命来主动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否则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
拥有使命就是在事业上拥有一个起到统领作用的重心。使命比某种具体的工作更为笼统,贯穿多个职位。它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使命是强大的,它使你将精力都集中到某个有用的目标之上,这样反过来会让你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的影响力最大化,而影响力是热爱自己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那么他们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更加满足,更能承受住辛苦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读到这里,有一点疑惑,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除了少数天赋极高、在早期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的人,大多数人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对于工作也没有多少概念,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原则,更是很难在实际中进行运用;而经历过职场、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的人,大多在工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念,职业路径也已经成形,改变不会太大。可能帮助最大的,是工作过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挫折,有过一些思考,却还没有答案的读者。
除了上述原则,作者具体列举了两种方法,用以提高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第一种方法,三层金字塔。
顶层是探索性研究使命。三层金字塔体系以它为指导,来决定自己对什么样的工作感兴趣。为了确定使命的内容,首先必须获取自己领域的职场资本,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不但了解足够多的研究成果,还熟练掌握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应用。真正的挑战在于找到有吸引力的项目来充分挖掘这种潜力。金字塔的其他两层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底层是背景研究。比如说,每周都要接触该领域内的新事物,如读论文、参加研讨、出席会议等。为了真正地理解新思想,用自己的话来写总结,并把总结放进不断充实的“研究圣经”之中。试着每天散一次步,对背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想法进行自由思考。至于要接触什么样的新事物,则是以位于金字塔顶层的使命描述为指导的。
中间层是试探性项目。想要实现使命从探索性的概念到有吸引力的成就的跨越,一个有效的策略便是利用称为“小赌”的小项目。在探索使命的情况下,一个“小赌”项目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 它的规模要足够小,能够在一个月以内完成。
● 它迫使你去创造新价值,即掌握某项新技能并且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
● 它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结果,从而收到实实在在的反馈。
在金字塔底层所描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想法,通过“小赌”来对其中最有前景的想法进行探索。在一项“小赌”完成后,用它带来的实际反馈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某一项目是不是应当放弃,如果不放弃,那么下一步朝哪个方向进行探索才是最有希望的。为完成“小赌”所付出的努力还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即增加了刻意练习的次数。最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此中间层所包含的项目都能逐步发展顶层所描述的研究使命。换句话说,整套体系形成了一个反馈闭环,从而不断演变为一个更加清晰、更有根据的工作设想。
第二种方法,坚持三个刻意练习的小习惯。
“研究圣经”
具体做法如下:每周在“研究圣经”中写一篇可能与自己研究有关的论文的总结,必须包括对论文结果的描述、与前人工作的比较,以及取得这一结果所运用的策略。与一步一步试验性地解构论文相比,总结没那么复杂,但还是会引起刻意练习式的紧张感。
时数记录表
这张表上有很多行,每行是一个月,记着当月处于刻意练习状态的总时数。每一天,这些时数都在眼前晃悠,使得自己不得不去想办法来在日程中安排更多的刻意练习。
理论笔记本
买一个最贵的笔记本,每次头脑风暴结束,将成果正式记录在标好日期的一页上。笔记本的高成本表明了所写内容的重要性;这反过来迫使自己进入精神紧张的状态,从而总结、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带来了更多的刻意练习。
“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要想找到职业幸福感,需要的不是什么完美的工作,而是以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对待现有的工作。不要执迷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职”,而要去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一旦积累到了这些技能所产生的职场资本,就要明智地运用好它,用它来获取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以及用来找到并实践某项改变人生的使命。这种理念的诱惑力虽然不如“放下一切,归隐山林”这样的幻想,但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