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作者: 精神病院首席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23:34 被阅读0次

“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这样评论一个作家。

  他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在世一生是平淡无奇的。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所以我们的作家卡夫卡一开始也并非一名作家。迫于父亲的意志,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直到1902年,一个在易北河畔巧妙的相遇,与布洛德相遇,我们的作家卡夫卡开始第一篇创作《一场战斗的描写》。之后多有作品写成,但在对于自己的作品,卡夫卡很少表示满意,只有寥寥几篇有幸发表。在卡夫卡看来未被出版的作品均是涂鸦之作,因此在他的遗言中要求好友布洛德将其烧毁。可是布洛德违背了他的意愿,将其全部著作(包括手稿,片段,书信等)全部发表整理成集,这才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

    卡夫卡的作品有中长短篇之分,生前发表的多为中短篇小说。因此长篇小说中由于手稿遗失,多会在阅读中看到“此处缺一页”这类说法。

    由于卡夫卡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这点小宋从《饥饿的艺术家》中颇有感触。对于饥饿艺术家,有人说他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但从饥饿艺术家死前回答管事的疑问“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看出他的追求与信念大于生命。可是夜班看守的不信任,自认为好心给他留空隙让他有机会吃东西却让他无比痛苦,整日郁郁寡欢,最终死在草席上。

    这篇小说虽然写的是那位饥饿的艺术家,但我以为作者是想通过巨额的艺术家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艺术,对写作的渴望,抒发出因自己的艺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孤寂之感。

    同时,卡夫卡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点小宋更是颇有感触,插句题外话当小宋我看完《杀兄》后就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是杀兄)不过正是如此,卡夫卡的小说才会更具深刻意义。举个例子,比如《我的是十一个儿子》(据说它是作者同一时期正在写的十一个短篇里主要人物的简单勾勒)便在这十一个儿子的各自性格中展示了人性的各种轮廓,或好或坏。

      最后提到卡夫卡小说的手法,我想肯定就是象征与讽刺(这个算不算手法啊)起初看目录小宋就被《中国长城建造时》所吸引到了(当然是出于一个中国人好奇)。这篇小说便就是象征和讽刺的典范了。当然我想里面的古中国不只是古中国更是一个捉摸不定,不可企及的权力机制统治集团的代表。长城建造过程也更是有着对权力与组织的集中。也许正是这样的手法才在文学上诞生了“卡夫卡式”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吧。

    所有,这里小宋也诚恳建议大家返校后可以在书架上拿起小宋这本《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领略领略卡夫卡式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夫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nc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