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天地闲幽阁谈天说地
【知青岁月】40、农村改厕的遐思

【知青岁月】40、农村改厕的遐思

作者: 秋之牛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09:37 被阅读0次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年,知青们重返当年插队的小山村,村镇通了水泥路,井水改成了自来水,希望小学建成,高速公路穿越小山村的山麓,一个1000多人几百户人家的村子,也有了几座漂亮房子。一切都在变化,但变化似乎缓慢,离小康还有多远,谁都说不清。

    同行的小字辈看到农村的厕所,很是好奇,拿出照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拍完了问父母,这东东叫什么东东?父母回答,这东东就叫“东司”(潮汕地区方言,和东西同音。)写成文字叫厕所。小字辈又问,厕所不分男女,方便时怎么办?父母回答,方便时在墙角上放一物品,表示里边有人,仅此而已。那雨天怎么办呢?雨天吗?就戴上竹笠,那时候,小山村还难得有什么雨伞。哦,孩子们眨眨眼睛,有点困惑。

    走着走着,终于见到一个写上女字的“东司”,于是又一阵猛拍,城里的孩子没有见到的东西,觉得很新鲜,又觉得很原始。于是又问父母,农村为什么不象城里一样,建公共厕所,既美观又卫生。父母回答说,现在的农村是千家万户种田,这粪便也就是肥料,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建“东司”,潮汕地区曾经有一位作家,写了一本《绿竹村风云》的书,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某晚某农民在村里开会,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等会一开完,立马拔腿就往家里跑,人们以为他生病了,其实不然,他狂奔回家小便,为的就是这一泡尿可以给自留地上肥啊。

    “快看快看,那长长的竹竿又是什么东东呢?”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是新鲜的,如今,城里的孩子到乡下,也跟刘姥姥一样,看啥啥都新鲜。父母说,我们插队时,社员们都把这东东叫“抡靴”,也有人叫“抡探”,就是淘大粪的农具。

    “如果卫星在太空中拍到这样的照片,可能会分析出我们是不是研制出什么新式武器的。”调皮的孩子说,可老知青却笑不出来。

    回城路上,秋牛一直在想,农村改厕,其实在我们插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大约1970年的一个夏天,村支部书记带着公社卫生院的吴院长,在村里检查三级化粪池建设情况,那一天,他告诉秋牛,吴院长对三级化粪池的检查很满意,要村里写一个总结材料,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包“百雀”牌香烟,大约还剩下10来根,仍给了秋牛,“今晚辛苦一下,明天一早把材料写出来交公社。”那天晚上写了一个通宵,完成了任务, 却也开始抽上了香烟。

    俗话说:“凡事开头难。”但农村改厕却难在推广,难在落实。秋牛回城后,一直在农业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农村推广沼气节燃,对改厕也有推动,但时断时续,没有把革命进行到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把农村改水改厕纳入议事日程,大大加快了改厕的力度和进度,但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较快,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度却是缓慢,究其原因,现在改厕的资金筹集采用“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是上级扶持一点,地方财政补贴一点,农户自己也出一点的筹资原则,所以常常因为资金没有及时到位耽误了工作,加上农民传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才有了孩子们见到“东司”就“咔嚓咔嚓”拍出来的照片。

    潮汕人把厕所称为“东司”,据有关资料介绍,它的来源是因为唐代厕所大多建在东侧。又因为“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和现行的标准语似乎也是距离得最远的一种。”(郭沫若语),资料不知是否属实,反正潮汕人的厕所就叫“东司”。

    生活中的许多苦难,让我们学会了承受,幸福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感受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如意,要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人生犹如那崎岖的山路,本来就是凹凸不平的,农村改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依然我们期盼,能够早日完成这一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农村改厕.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青岁月】40、农村改厕的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po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