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镇(原创)文 ∣ 豚叔 · 品诗词8
1. 前 言
母亲节期间,读了不少歌颂母亲的古诗词,每每捧读,每每掩饰卷长思,感触良多。
遂有些好奇,翻了李白的诗集,竟没找到李白歌颂母亲的诗作。
最有可能思亲的,《静夜思》是月色疑霜的思乡,《春思》是春风里妻儿思君,《长相思》也是卷帷望月的男女思念,就连写到了折柳送别的《春夜洛城闻笛》,也独独止于“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之思。
一生以山水为伴漂泊在外的李白,鲜见关于母亲的诗作。当读到这首《豫章行》,看到诗行中写到“老母与子别”的字眼,似乎来得格外珍贵。
待细细读来,却字字悲怆,显然与歌颂母亲无关。
诗中,母子离别仅寥寥数字,却见李白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李白特殊的人生阶段,那共鸣,是超越于伤感离别的情感喷发——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2. 豫 章 行
诗中的母子离别,是李白的亲眼所见。那一年,李白59岁,他回到了豫章。豫章,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
时间拉回5年前,即公元755年,大唐发生安史之乱。李白携妻躲避战乱,颠簸辗转,避居庐山。
为征伐安史之乱的叛军,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子李璘,即永王,派部下韦子春三上庐山,“三顾茅庐”请李白入幕辅佐。
欣喜不已的李白似乎终于等来了安社稷、济苍生的机会。可是,当他刚刚志得意满地写完《永王东巡歌十首》不久,就陷入了政治权力之争,永王被杀,李白也被定以“附逆作乱”蒙冤进了浔阳监狱,几经波折,后被判流放夜郎,即今贵州北部。
流放途中,因天下大旱,朝廷大赦,李白这才凄惶回家。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朝廷为平叛四处征兵。回到豫章的李白,正好看到征兵的一幕,所以写下了这首诗风沉郁的《豫章行》。
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李白年近花甲,人生坎坷。目睹此请此景,家国情怀、百姓苍生、人生心路,一时都齐齐涌上心头,可谓百感交集。李白不再抒豪迈,也不再写浪漫,依旧心系天下的他,无力匡国济世,只有把母子之别的肝肠寸断,连同忧国忧民,默默地写进诗行。
(原诗较长,未分段,为方便理解,根据诗句的描述表意,以下分了4段)
豫章行
【唐】 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
3. 注释与赏析
【注释】
胡风,指北风。
代马:代地所产的马,代地,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
吴兵:泛指江南的兵士。
休明人:指太平盛世的人。
素不闲:闲通娴,娴熟,素来不娴熟,诗中指不熟悉打仗。
精感石没羽:石没羽,指羽箭射进了石头。这里有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汉代大将李广有一天晚上拉弓射虎,第二天一看箭射进的是像老虎一样的石头。李广再次射石头,却一支也射不进去。学者杨雄解释说,那天晚上是集中注意力才射进了石头,这是精诚所至,石头也会被感动的。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独具沉郁、顿挫、关注现实风格的诗,既有忧民的悲悯,又有不忘忧国的激奋,内心矛盾、情感丰富,颇具代表性。
第一段见风雪。
胡风吹代马,安史之乱的顽敌,依然据守着鲁阳关。而南方的吴越之地,新征的吴兵正冒着大雪,准备讨伐出征。四句交代了时局。
第二段见黄云野草、马嘶月落。
描写离别的场景,士兵登渡,登船过半见黄云惨淡;母子离别,呼天抢地见野草苍茫;战马悲鸣相接,枯杨秋月早落,一切悲鸣,均与月同落豫章群山,与山同默。
第三段明志
为抵御顽敌,即便不善厮杀,也要“岂惜战斗死”。精忠报国之志,定当如李广一样,羽箭也将“精感石没羽”地射入石头。
第四段以激昂而起,又以抑而收。
船如长鲸,波涛汹涌。激荡之间,最后“此曲不可奏”,以抑收笔,目送三军,恰如曲终,而意未尽。
【译文】
北风吹着胡人兵马,占据着鲁阳关。
吴兵冒着鄱阳湖的大雪,为讨伐胡虏西征远去。这一别,何时归来?
一半的士兵已经登上了辽津渡船,天压黄云,一片惨淡。
年迈的老母亲与儿子悲恸别离,呼天抢地,野草茫茫。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悲鸣。
白杨枝枯,秋月愁苦,早早斜落于豫章群山。
本生于太平盛世,素来不惯于沙场厮杀。
但如今不惜牺牲,定为国为君扫灭顽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箭镞都要射进石头,怎能惧怕,那艰难险阻。
战船飞如长鲸,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这首悲壮之曲不能再奏了,
再奏,三军将士鬓发都要白了。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