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晚上带着展展去超市看猫咪,他在那里非常开心的和笼子里的小猫咪们又是打招呼,又是说悄悄话的,
我和展爸就在旁边默默地陪着,时不时的还扮演两下小猫咪的角色,气氛还算融洽。
不一会儿,进来了一位10多岁的小女孩,
她进门就冲着一只黑白花纹的小猫咪跑了过来,边跑边说:“妈妈,我要这只”。
小女孩的妈妈也紧跟着进来了,
这位妈妈边皱着眉头,边回答女孩的话,“买什么买呀,你买了它,放哪里啊?”
小女孩没有被妈妈的语气所影响,回答母亲的话说:“可以放在阳台啊,给它搭一个窝”。
母亲不为所动,接着说:“你以为养猫就这么好养啊,快走吧,去超市买点吃的,明天还得早起上学呢”。
小女孩的表情瞬间就垮了,眼睛边看着小猫咪,嘴里边嘟囔着:“是你说的啊,我考试成绩考第一,就答应我一个要求的。”
她母亲一听这话,立马反击:“那也没说让你养猫啊,不能你想干啥就干啥,你一个小孩子家,懂啥啊,猫咪有这么好养啊,到最后不还是我给你养啊”、
“你就考了一次第一,还提什么要求,下次吧,下次在考第一再说哈,”
“你这还提要求,我看你这就是骄傲了啊,要谦虚,知不知道”
“好了,好了,别墨迹了,快走吧,一会超市该关门了”。
小女孩心不甘情不愿的,在母亲的唠叨、权威之下,一步三回头的向超市走去。
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那恋恋不舍的眼神,以及从眼神中透露出的失望、还有些许无奈。
虽然就这短短的一两分钟,这位母亲的性格、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展露无余:
自己曾经对孩子的许诺,就像是过眼云烟,说翻篇就翻篇;
孩子对猫咪的真情流露,在母亲看来纯属浪费情感;
孩子,就是事事都要听从父母的小baby,什么都不懂,换句话说,在这位母亲眼里,她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而这个十岁的小女孩呢,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或者说是在母亲的强力压制下,不得不被动地屈服。虽然一开始表现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喜好,但是也不敢据理力争,直接就放弃了。
二
其实对于上面这位母亲,我非常为她可惜,她错过了一次非常好的“情感引导机会”。
当小女孩向母亲表露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时,母亲没有换位到女儿的角度上去思考,一味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给了孩子,美其名曰“为你好”,
其实她压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她压根不想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她在按照她的想法,试图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按照她的节奏走。
殊不知,孩子小的时候,会在父母的压力、权威之下,表面屈从;等真正长大,到了青春期之后呢,有了独立的能力之后呢,反叛、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有几个自问,非常适合这位母亲自问一下:
(虽然书名很像是一本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书,其实主要是讲教育孩子心理学的内容。建议父母可以看一下)
你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有没有用消极的方法去驱动他们?
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每天照顾孩子吃喝睡,还得上班、通勤,小命都快没了半条,哪还有时间精力去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啊。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孩子这么小,他们懂什么内心感受啊,我自己每天的情绪还不知道找谁去发泄呢,
三
我至今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父母每天忙于生计,养家糊口,压根没有时间照顾到我们的心理感受;
记得母亲养了一只小猫咪,它非常的乖巧,每天在我们跟前就是默默地趴着、待着,
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逗它玩。
临近年关的某一天,它出去玩,好久没有回来,母亲出去找它;
找了好长时间,母亲自己回来了,小猫咪没有回来,
母亲说,猫咪被对门家养的大狗给咬断了脖子,母亲找了个地方把它给埋掉了。
这件事,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心理冲击,可以说是第一次感受到“死亡”,也第一次感受到“恐惧”。
母亲以为我是个小孩子,也没办法体会,所以就简单的告知了一下我,没有在做其它的解释。
四
其实呢,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年人无异,甚至要比成年人还丰富,
只是,孩子不擅长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非常需要大人的情感引导。
如果当年,我的母亲告诉我,
“我非常理解你的痛苦,妈妈也和你一样,失去了心爱的小猫咪,妈妈也很心痛”
“我非常希望和你一起把小猫咪埋掉,但是我不希望你看到不适合小朋友看到的画面,”
“但是我会带你去埋掉小猫咪的地方,我们一起纪念一下它”
“它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记得它,好不好。”
现在长大的我,遥想当年那个小小的我,在初次面对死亡的恐惧时,假想如果有这些感同身受的话语,我的内心肯定会更加温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需要自己找答案了。
五
所以,学会感同身受,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不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付出多么大的精力,也不需要花费非常多的金钱的。
我们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适时的出现,共情他们的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即可。
当孩子因为失去了某样东西而悲伤的时候,我们告诉他,“这种感觉就是悲伤,妈妈知道现在的你很难过”;
当孩子因为会骑自行车,而开心的时候,我们告诉他,“这种感觉就是开心,快乐,学会新东西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当孩子因为不会写某个字,不会跳某一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告诉他,“这种感觉是受挫,这是人之常情,妈妈帮你找解决办法,咱们在练习一遍”。
当我们家长具备这种“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孩子去想想,把孩子想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感,帮助他表达出来,能让孩子快速的接受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到情绪的变化,会非常有利于孩子恢复理智,对于亲子间的关系也非常有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