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有一名30岁的前摄影师Dan,他读完《异类》之后,对1万小时定律深信不疑。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下定决心后,立刻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预期是花费6年时间成为一名职业的高尔夫选手,为此每天坚持练习6小时,一周练习6天。
而且他还把所有的练习记录上传到个人网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练习了6000小时之后,因为背部受伤无法继续正常练习。被迫中止了计划,改行创业成立了一家卖糖水的公司,据说生意还不错。
那练习了6000小时之后是否有效?
根据他上传的成绩,在业余选手中还是算不错了,但是离职业,还差的远!Dan的尝试,算是失败了。
目前为止,《异类》这本书从08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暂时还没有听到过一个通过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专家的成功案例。
当然这不是说刻意练习就不对、一万小时定律是假的。
只是强调,刻意练习也有局限性,过度迷信只能南辕北辙。
刻意练习,不等于一万个小时!
这样说来,刻意练习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如果没有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推崇!
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25岁就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极其擅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商业问题。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到百度副总裁,他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李叫兽就曾经表示过: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呢?
有的人说需要天赋!
有的人说需要经验!
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成绩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如果工作10年,大部分都是在重复旧有的经验,而真正的刻意的练习10个小时都不到。有的人,可能工作两年,就已经完成了很长时间的刻意练习。那两者的差距,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更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会被急速放大!
大多数人把刻意练习高手和一万小时混在了一起,认定想要成为高手,就必须要刻意练习,要完成刻意练习就是训练一万个小时。
打破一万小时定律的迷信。一个小时本来也只是在书中提供的一个参考值而已,并不代表绝对的,过分于执着和痴迷,反而会对我们在练习中造成阻碍。
其次在《异类》中,刻意练习强调的是:
“投入足够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有所进步。”
重点不是在于投入的时间多少,而是在于正确的练习方法。
而在《刻意练习》的书中,也提到过一个例子: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一名芬兰的运动员在1500米到20公里的跑步项目上,创造了22项世界纪录!
这个事情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现在的运动员,在单个项目中,能破世界纪录的都寥寥无几。
这名芬兰选择的秘密是什么?
后来大家发现,这名芬兰选手使用了全新的训练方式,比如利用秒表测定布置。也就是说他把之前所有的整个跑步过程,拆分到以秒为单位的步子,通过刻意的调整步伐、速度、身形的各个细节。从而实现了整体成绩的提高。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刻意练习的正确姿势
如何像李叫兽一样,年纪轻轻成为大公司副总裁?
如何像芬兰的选手那样,远超同行?
答案是正确的使用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5条黄金法则:
第1条,你需要刻意练习,培养的技能,必须是已经有专家知道该怎么做,并且提供了培养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针对的是一些固定行业,固定技能的快速提升方法。并不是泛指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实现!
刻意练习写作,就要像把跑步拆解到每个步子一样,要把写作流程和文章结构拆解成无数的小块,收集材料、文章结构、选题、立意、开头.....
然后刻意的反复打磨。
第2条,练习只有跨出舒适圈之后才会奏效。
例如写作,很多人是完全凭借感觉,收集到材料后一气呵成。要刻意练习的话,就必须不断的从一气呵成的快感中挣脱出来。
写一段,然后停下来,这里有多少种写法,各种写法的优劣是什么,与前后的搭配如何如何。一篇文章本来半小时搞定,拆解后写了6、7个小时。
但也只有这样才是跨出了舒适圈,才能2年收获别人10年都完不成的刻意练习。
第3条,练习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
想要赚钱!这是一个目标,但是很模糊。
想要赚100万!这是一个目标。也很模糊。
想要在今年内赚到100万!这是一个目标。有点清晰了。
想要在今年内通过写作的方式,赚到100万!这是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
目标越清晰,行动落到行动上的时候就会越具体,相反连目标都不清晰,练习出来的结果,也不会太令人满意。
这里可以用SMART原则,即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第4条,刻意练习,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进行。
因为人类有一个超级强大的大脑,强大到很多日常的工作都下意识完成了。例如呼吸、走路、开车等等。
但是在刻意练习中不行,我们必须在每一个步骤都集中精神,完成下意识到主动思考的切换。
第5条,练习中,必须包含反馈。任何行动都一定需要有反馈。
有因必有果。知道果才可以去调整因。随着经验和时间的积累,必须学会自我监督,察觉到错误的行为之后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提升。
否则所有的练习都是白费了。错误的行为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写作为例:
很多小白学写作初期,都怕自己写的不好,羞于发表。
也有些小白不会选平台,一开始就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发表。
最后阅读量极少。
因为没有阅读也没有反馈,想调整都无从下手!
如果是利用头条的推荐机制去写作,那又会如何?
选题不好,马上就能通过阅读量知道。
标题有问题,通过头条的双标题马上能发现。
内容不好,在读者完成率上有明确的反应。
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选择正确的方法比不顾一切的努力更重要!
以上就是刻意练习的5条黄金法则
第1条,已经有专家提供培养技能的最佳方法!
第2条,练习只有跨出舒适圈之后才会奏效。
第3条,练习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
第4条,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进行。
第5条,任何行动都一定需要有反馈。
刻意练习有效果,同样有局限!
对于成功人士来说,运用刻意练习只是通往成功的策略之一。
是基本功,但不是万能药。
成功的道路上,不要盼着用一个万能策略,掌握了就能战无不胜。
例如:老板突然安排一项新任务。
这个时候是不可能通过刻意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完成了之后,给老板一个完美的结果。等刻意训练完之后,估计都下岗很多年了。
对于职场来说,很多时候处理一件事情,其实需要多种能力的搭配,而且这些能力并不是固定的。
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升,但是在综合的场景下,我更推荐用PDCA工作法来改进工作质量。
PDCA工作法很简单,把所有的工作流程全部分为4个步骤,只要简单的重复这4个步骤即可。
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检查
Action——行动
在职场里面能力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刻意练习刻意提升能力,但它只是方法之一。
即不需要过度迷信,也不用太多负担。
对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南山,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