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刻意练习,6000小时后他选择了放弃

刻意练习,6000小时后他选择了放弃

作者: 三省吾喵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5:09 被阅读0次

现在,大家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有一名30岁的前摄影师Dan,他读完《异类》之后,对1万小时定律深信不疑。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下定决心后,立刻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预期是花费6年时间成为一名职业的高尔夫选手,为此每天坚持练习6小时,一周练习6天。

而且他还把所有的练习记录上传到个人网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练习了6000小时之后,因为背部受伤无法继续正常练习。被迫中止了计划,改行创业成立了一家卖糖水的公司,据说生意还不错。

那练习了6000小时之后是否有效?

根据他上传的成绩,在业余选手中还是算不错了,但是离职业,还差的远!Dan的尝试,算是失败了。

目前为止,《异类》这本书从08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暂时还没有听到过一个通过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专家的成功案例。

当然这不是说刻意练习就不对、一万小时定律是假的。

只是强调,刻意练习也有局限性,过度迷信只能南辕北辙。

刻意练习,不等于一万个小时!

这样说来,刻意练习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如果没有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推崇!

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25岁就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极其擅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商业问题。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到百度副总裁,他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李叫兽就曾经表示过: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呢?

有的人说需要天赋!

有的人说需要经验!

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成绩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如果工作10年,大部分都是在重复旧有的经验,而真正的刻意的练习10个小时都不到。有的人,可能工作两年,就已经完成了很长时间的刻意练习。那两者的差距,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更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会被急速放大!

大多数人把刻意练习高手和一万小时混在了一起,认定想要成为高手,就必须要刻意练习,要完成刻意练习就是训练一万个小时。

打破一万小时定律的迷信。一个小时本来也只是在书中提供的一个参考值而已,并不代表绝对的,过分于执着和痴迷,反而会对我们在练习中造成阻碍。

其次在《异类》中,刻意练习强调的是:

“投入足够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有所进步。”

重点不是在于投入的时间多少,而是在于正确的练习方法

而在《刻意练习》的书中,也提到过一个例子: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一名芬兰的运动员在1500米到20公里的跑步项目上,创造了22项世界纪录!

这个事情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现在的运动员,在单个项目中,能破世界纪录的都寥寥无几。

这名芬兰选择的秘密是什么?

后来大家发现,这名芬兰选手使用了全新的训练方式,比如利用秒表测定布置。也就是说他把之前所有的整个跑步过程,拆分到以秒为单位的步子,通过刻意的调整步伐、速度、身形的各个细节。从而实现了整体成绩的提高。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刻意练习的正确姿势

如何像李叫兽一样,年纪轻轻成为大公司副总裁?

如何像芬兰的选手那样,远超同行?

答案是正确的使用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5条黄金法则:

第1条,你需要刻意练习,培养的技能,必须是已经有专家知道该怎么做,并且提供了培养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针对的是一些固定行业,固定技能的快速提升方法。并不是泛指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实现!

刻意练习写作,就要像把跑步拆解到每个步子一样,要把写作流程和文章结构拆解成无数的小块,收集材料、文章结构、选题、立意、开头.....

然后刻意的反复打磨。

第2条,练习只有跨出舒适圈之后才会奏效。

例如写作,很多人是完全凭借感觉,收集到材料后一气呵成。要刻意练习的话,就必须不断的从一气呵成的快感中挣脱出来。

写一段,然后停下来,这里有多少种写法,各种写法的优劣是什么,与前后的搭配如何如何。一篇文章本来半小时搞定,拆解后写了6、7个小时。

但也只有这样才是跨出了舒适圈,才能2年收获别人10年都完不成的刻意练习。

第3条,练习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

想要赚钱!这是一个目标,但是很模糊。

想要赚100万!这是一个目标。也很模糊。

想要在今年内赚到100万!这是一个目标。有点清晰了。

想要在今年内通过写作的方式,赚到100万!这是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

目标越清晰,行动落到行动上的时候就会越具体,相反连目标都不清晰,练习出来的结果,也不会太令人满意。

这里可以用SMART原则,即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第4条,刻意练习,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进行。

因为人类有一个超级强大的大脑,强大到很多日常的工作都下意识完成了。例如呼吸、走路、开车等等。

但是在刻意练习中不行,我们必须在每一个步骤都集中精神,完成下意识到主动思考的切换。

第5条,练习中,必须包含反馈。任何行动都一定需要有反馈。

有因必有果。知道果才可以去调整因。随着经验和时间的积累,必须学会自我监督,察觉到错误的行为之后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提升。

否则所有的练习都是白费了。错误的行为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写作为例:

很多小白学写作初期,都怕自己写的不好,羞于发表。

也有些小白不会选平台,一开始就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发表。

最后阅读量极少。

因为没有阅读也没有反馈,想调整都无从下手!

如果是利用头条的推荐机制去写作,那又会如何?

选题不好,马上就能通过阅读量知道。

标题有问题,通过头条的双标题马上能发现。

内容不好,在读者完成率上有明确的反应。

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选择正确的方法比不顾一切的努力更重要!

以上就是刻意练习的5条黄金法则

第1条,已经有专家提供培养技能的最佳方法!

第2条,练习只有跨出舒适圈之后才会奏效。

第3条,练习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

第4条,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进行。

第5条,任何行动都一定需要有反馈。

刻意练习有效果,同样有局限!

对于成功人士来说,运用刻意练习只是通往成功的策略之一。

是基本功,但不是万能药。

成功的道路上,不要盼着用一个万能策略,掌握了就能战无不胜。

例如:老板突然安排一项新任务。

这个时候是不可能通过刻意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完成了之后,给老板一个完美的结果。等刻意训练完之后,估计都下岗很多年了。

对于职场来说,很多时候处理一件事情,其实需要多种能力的搭配,而且这些能力并不是固定的。

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升,但是在综合的场景下,我更推荐用PDCA工作法来改进工作质量。

PDCA工作法很简单,把所有的工作流程全部分为4个步骤,只要简单的重复这4个步骤即可。

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检查

Action——行动

在职场里面能力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刻意练习刻意提升能力,但它只是方法之一。

即不需要过度迷信,也不用太多负担。

对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南山,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谢谢。

相关文章

  • 刻意练习,6000小时后他选择了放弃

    现在,大家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有一名30岁的前摄影师Dan,他读完《异类》之后,对1万小时定律...

  • 他选择了放弃

    七夕刚过,浪漫爱情故事刚刚继续上演,却又传来了结束的声音。刚和好的情侣,还没有玫瑰花开得久吗? 朋友说,她被分手了...

  • 《认知天性》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后刻意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升级版本。后刻意练习包括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的。 间隔练习: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

  • 优秀与刻意练习 复盘

    一个人,他的优秀,是因为他选择了优秀,变得优秀了?还是通过刻意练习变得优秀? 我觉得,两个都有。 有人说,只要刻意...

  •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

    优势选点,刻意练习提升——优势理论是教你选择哪些能力,刻意练习教你如何更快提升这些能力。最好的策略是先刻意练习通用...

  • 读《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有感》

    今天开了小组会,关于主题刻意练习后所获得的收获发言中,我提到了读书。为了让自己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刻意选择了《书...

  • 后刻意练习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

  • 后刻意练习

    后刻意练习有两种方式: 第1种是间隔练习, 在两次练习之中稍作停留。 因为在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

  • 后刻意练习

    昨天看的关于记忆的训练有一种方法就是不要在刚学完后马上进行测验,而是在相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这样记忆会更牢...

  • 后刻意练习

    很早前我们都读过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6000小时后他选择了放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bf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