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我们都读过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认知天性》中提出了“后刻意练习”这个新的名词,什么意思呢?
先来看一个案例。说两组人练习投沙包,这个沙包要投到三英尺远的一个筐里边,其中一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一直站在三英尺,因为将来考试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站在三英尺的这个位置上练习投那个沙包;然后另外一组人,从来不让他们投三英尺的位置,就让他们投两英尺、四英尺,两英尺、四英尺,就是在两英尺的地方练一会儿,在四英寸的地方练一会儿,不让他们练三英尺的地方,然后整整练了12周,这个实验还真是下功夫。12周的练习以后,对两组人马进行测试。你们猜哪一组投三英尺的成绩高?
根据我们在《刻意练习》那本书里面所学到的东西,你会发现《刻意练习》倡导目标、反馈、专注,就是不停地练同一个动作,不停地练,请专业人士不停地练发球的动作。但是,这本书研究发现集中学习不如随机学习。投两英尺、四英尺,最后去考试考三英尺的成绩要高过那个一直投三英尺的队伍。
为什么集中学习效果不如分散学习呢?因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当你的大脑其实已经不动了,你已经练那个练到麻木了,你觉得一出手就中,一出手就中。你练到麻木的时候,你所产生的只是短期记忆,而只有给我们的练习当中加入了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我们才有可能学得更加灵活,才能够把它记得更牢。
那什么叫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医学院里边要教会这些医生学会缝合毛细血管,要把这些细小的血管重新缝合起来,这个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很要命也很难。在给这些医生训练的时候,半数的医生在一天之内就上完了全部的四节课,正常的在职培训就是这样安排的;另外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就是说你上一天课回去工作一周,下周再来上,然后再工作一周再来上,分了四次把这四天的课上完了。
最后,在课程结束一个月以后,对所有的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无论在哪个评估环节,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以及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小老鼠的主动脉搏动的情况,那些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都表现得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当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这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能找到答案。所以,在我们出现了一些遗忘以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这就是原因。如果我们在这当中,加入了时间的间隔或者穿插了别的训练的活动,我们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后刻意练习,即刻意练习的升级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