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9222093fbda06b62.jpg)
网上逛游,方知光棍剩女遍地的眼下,婚恋市场上竟然还有“九金”之说,它们是:
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
五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金脚链
八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金算盘、金如意、金鞋子、金尺子、金镜子
九金: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金项链、金鞋子、金尺子、金镜子,金算盘、金梳子
天,简直要命!也不知穿“金鞋子”是嘛样脚丫子,“金镜子”里映照出的又是职业金贵的脸庞儿。
笔者出生于农村,好几代人都如此,属于农家的那种粗茶淡饭,荆钗布裙,因陋就简的日子自然不陌生;此外,整个村庄里除了个别有钱的富庶家庭外,大部分都与鄙家差不多。
而惟其如此,对财富的追求便愈加痴迷一些,从春阳里倚着北墙壁聊天的老头老太对一辈子的总结里便可听得出来,话出口,不是“老话说”如何如何,便是“古人说”怎样怎样”;譬如关于“金银”“男女”的俚语就很多:
最频繁出口的大概要算“男不戴金,女不戴银”了吧。没办法,古代社会对于金银饰品的佩戴习惯如此。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金银饰品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男女佩戴金银饰品的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和价值观。可倘然乱了“阵脚”又会如何呢?
古代物质匮乏、社会结构相对封闭,人们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更加热切和强烈。在此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饰品除了打扮装饰外,金银饰品成了个人涵盖着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寡以及尊荣或贫苦的标志,而如此一来,在招来许多羡慕的同时,也带来了“嫉妒恨”,进而引发社会的甚至家庭的诸多矛盾和摩擦。很明显,这种金银价值观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节俭和谦虚是相互冲突的。于着意炫耀财富和过分张扬的行为,古代人们持有谨慎和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过于奢华和浮夸的行为可能会扰乱社会的秩序,引发社会的诸多不满和嫉妒。
而古代男性被赋予了家庭顶梁柱和社会责任的角色。而唯如此,男性佩戴耀眼的金饰品被一直认为是过于张扬,炫耀和夸张,进而会带来了许多像抢劫,盗窃,蒙骗之类的悲剧。直到今天,此类犯罪的引发还依然如此,这样,男性着金便成了警示而加以约束。
换句话说,自古至今的男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突出地位以及敬仰的目光,也使得他们更加强调自己的内涵和品格。一位成熟、稳重、有担当的男性,更容易赢得社会尊重和认可,而金饰反而可能让人对其产生误解。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实力和修养,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华丽饰品来掩盖内在的不足。
而对女性的审美,则相对简单。她们被期望在家庭中扮演贤淑的妻子、慈爱的母亲,以及持家有道的主妇。在此角色的环绕里,她们的内在品质、贞洁和谦逊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期望和角色分工的背景下,佩戴银饰品同样可能被视为与女性家庭角色相悖。古代社会强调女性的贞洁和谦逊,将内在的美德置于高于外在的装饰之上。女性的美德、品质和家庭角色被看作是她们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过分追求外在的虚荣和装饰则可能被视为不符合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
道理是这样,但女性比男性毕竟多了一道遇到嫁人的选择。为了嫁得一个好男人,那首先就必须吸引对方游离不定的眸光,于是,耀眼的金饰品便开始呈现威力了。婚前如此,嫁人后那些珍贵物件总不能扔掉吧,久而久之,穿金(戴银)便成了女性的“专利”。更兼早先的社会,女性出远门极少,随即也多了一分安全性。
有人道,古代社会中甚至出现了“银”谐音“淫”的观念,加深了人们对女性佩戴银饰的负面印象。此认知倒是有,但主要还是“银”次于“金”的次要角色在左右思维。
此外,相关的谚语还有:
“金花配银花,金葫芦配银瓜”。
“男凸金,女凸银”。
“金女银瓜,不如生铁老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9d72f8744bfa5a9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