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15/365天
今日阅读《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60分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作者:郝景芳
第3章 性格养成(下)
三、孩子犯错了究竟能不能打呢?
1.为什么责打的惩罚是无效的?
1.1从本质上讲,责罚令人厌恶、痛苦和反感。
惩罚总是给惩罚对象带来负面的感觉,让孩子厌恶、痛苦和反感。与惩罚相关的人或情境,也就往往使得孩子感到恐惧、厌恶和憎恨。如果一件事情和负面情绪共同被大脑记录,当这件事再次出现时,负面情绪就会出现。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写作业,可是孩子一写错我们就打孩子。那孩子下次再看到书桌、作业本它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就会觉得厌烦和痛苦。
1.2惩罚会引发孩子的逃避和回避。
逃避和回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受惩罚的情境下,就会出现逃避和回避的想法。
比如当孩子认为他们会受到父母惩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跑开,到后来他们可能会撒谎,或者尽量待在外面不回家。跑开是一种逃避,撒谎和不回家是一种回避。
1.3惩罚极可能引发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人们遭受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惩罚为攻击行为的学习营造了极为适宜的环境。
当一个孩子被打之后,感觉非常挫败,他就会通过攻击宣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和这种挫折感,发泄之后他会感觉良好。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并且在以后挨打、受惩罚的时候还会再次发生。
厌恶、逃避和反击是任何训诫必然面对的三座大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用打骂教会孩子,不是不可能,而是实在太困难而且副作用多多。
2.什么样的惩罚是有效的?
惩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惩罚的时间、一致性和强度。
2.1时间是指惩罚是否足够及时。
研究发现,当某个行为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立即给予惩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2制止惩罚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同一个不良行为出现后,是每次都有惩罚,还是偶尔才有呢?如果出现了不良行为,只有偶尔一两次受到惩罚,或者很久以后才受到惩罚,就不太可能奏效。
2.3强度。
轻度惩罚只能暂时抑制某个反应,重度惩罚对于制止行为有特效,但会让人产生极度厌恶和反感的情绪,并且可能产生永久抑制的作用。
3.什么是正确的惩罚打开方式?
我们惩罚的目的是希望引导孩子的行为。行为塑造的基本方法有三种:给予鼓励强化行为,不强化使反应消退,通过惩罚抑制反应。心理学家认为,在塑造行为时,这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效果最好。
一开始多一点鼓励,对某些不良行为直接忽视,不得已时再给予惩罚。
4.在采用惩罚这种方式时,要特别注意以下7个要点。
4.1避免使用严厉的惩罚。
4.2尽量使用最轻的惩罚。
虽然太轻的惩罚效果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应急”情况下,轻度惩罚非常有效。比如孩子要用手去摸插座,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他真的被电击,轻度惩罚则是打一下孩子的手心。惩罚手段要直接针对不良行为,想摸插座,最好是打手心,而不是打屁股。
4.3在不良行为正在发生或发生后,立即给予惩罚。
如果错过了孩子倒断的时机怎么办呢?那可以等到同样的行为下一次出现时再给惩罚。
4.4保持惩罚的一致性。
4.5使用对抗条件。
我们除了用惩罚使不良行为消退,同时也要用奖励来强化与之相反的良好行为。对抗条件的作用是让孩子不仅知道什么行为是错的,还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
4.6预估到孩子的愤怒。
惩罚时请记住,孩子生气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因此反过来强化自己的愤怒情绪,也不要因为生气加重惩罚,我们惩罚的是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他的愤怒情绪。
4.7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惩罚。
惩罚是对孩子的某一个具体行为,不要对孩子的人格、所有行为全盘否定。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时,就不是惩罚的好时机,因为我们很难保持善意和尊重。敌意、贬低会使孩子感知到,并吸纳到自我评价中,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不值得被爱。
管教的前提是关系,如果亲子关系足够良好,惩罚孩子的同时伴随充分的理由解释,那么偶尔打一次也没太大关系;反之,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很僵,爱的储备并不充足,要么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起不到管教作用,反而有损于孩子人格的形成。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1.抗挫能力差是因为孩子缺乏信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理条件的天然弱势,让每个儿童都有内在的自卑感。
正常的自卑会刺激儿童改善个人处境,促使其追求卓越,过度反常的自卑则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使孩子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满足和似是而非的满足,但它同时又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过度的自卑,孩子会夸大遇到的困难,削弱自己的勇气。
2. 失去信心的孩子很容易从现实中退缩。孩子在现实中退缩的表现:
2.1为退缩寻找各种借口。
最常见的退缩就是面对任务时犹豫不决,不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限制上——比如,我的时间不够,我准备不够充分,我从没做过是这件事情。下意识的“我不行”,让孩子为自己的退缩寻找无数个理由。
2.2还有一类隐蔽的退缩,体现为无缘无故的严重拖延、丢三落四。
2.3还有一种退缩则是连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行为。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发烧、腹泻,带去医院检查会发现他们并不是装病,而是真的病了。但是询问病因,生病前后都是照常饮食,没有吃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偶尔一次算是巧合,每次都这样,而且检查不出器质性的问题,多半就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我真的生病了,那就不用面对考试可能带来的对自尊的打击,就算考得不好,也没人会说是我的智力问题。强烈的焦虑和暗示真的可以让身体生病。
3.追求卓越的程度主要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决定。
肯定才是人前进的动力,在人生的早期也就是儿童阶段,我们很少看到“越挫越勇”的孩子。孩子自我否定之后就放弃追求、放弃努力,因为“努力不足”这个理由可以为失败开脱。从现实退缩后,孩子可能会转向消极方面进行补偿。
阿德勒相信,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紧密连接。人人需要自我认可,人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卓越,要成功、要被关注、被爱、被尊重,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追求卓越程度的差别主要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决定。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首先鼓起孩子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孩子要取得持续的进步,必须有独立性,这只能通过我们培养。也就是说,一个具备勇气的孩子,能够弥补其他能力上的不足。
4.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提高孩子们的抗挫能力这三个方法。
4.1培养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让孩子感到他和社会是紧密连接的,让他愿意了解这个社会,对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愿与参与社会的运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些没有足够多的社会情感支撑的人,一旦遇到一点问题,就会害怕,他们不去想怎么克服困难,而是常常抱怨,觉得周围世界出现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觉得自己选错了道路。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回应,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孩子发展与社会打交道所需要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与此同时,父母要逐渐放手,引导孩子对家庭以外的人充满兴趣,并且能够尊重其他人。
4.2引导孩子对世界的理解。
阿德勒认为,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他的客观能力也不是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孩子对于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于自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
比如一个孩子惧怕当众朗诵,这和他真实的演讲能力无关,也和班上究竟有没有人笑关系不大,主要在于他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能力,怎样理解外界的评价。
因此,帮助孩子克服自卑,需要父母和老师去倾听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当这种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澄清和纠正。
4.3树立有意义的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目标。如果孩子追求的目标有社会价值,那他们的行为就有真正的用处,在努力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追求目标的价值感。
有意义的目标不一定非得多宏大,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发现每件小事情背后的价值。例如:学会说话其实是为了能和他人交流;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如果我们能把目标从静止的学习成绩上抽离出来,也是在帮助孩子重新看待自己的行为、目标和理想。
总而言之,在帮助孩子超越自卑、提高抗挫能力的路上,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础,理解、鼓励这些积极的态度是法宝。
五、孩子没有规矩怎么办?
1.有边界的自由,不仅能让父母少生气,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成长环境。
生活中吃喝玩乐的琐事,是亲子冲突最大的来源,每件小事都可能导致争执、对抗,该如何尽可能平静地处理这些冲突呢?答案是“有边界的自由”。
家庭的底线,如果这个边界设置的合情合理,在边界以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会少很多,危机产生的次数将大大减少,有边界的自由,不仅能让父母少生气,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成长环境。
2.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2.1儿童自我发展与现实约束的矛盾。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动用自己身体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会令婴儿身体的能力产生飞跃,它需要更大的空间。带来的麻烦也呈指数级上升。同时,身体发展还带来心理层面对自由的渴望。
无论是婴儿主动摆弄家里的闹钟,还是青春期少年吵着要和同学去野外探险,都是独立成长的本能驱动着他们的发展,想要取得这些发展,就要不断扩展自由行走的空间,不断触及父母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和现实约束不断碰撞的过程,一系列新问题会随之而来。
2.2尚未充分发育的自控力和道德感。
在发展的道路上,孩子们的自控力和道德感并没有充分发育,如果把自我发展比作一台发动机,自控力和道德感当做刹车,那么每个孩子都是一台装满了油、刹车却不太好使的汽车。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本质,并不是他的态度有问题,而是他的自控力和道德感还没有发育好,他控制不了自己。
3.如何设定边界与自由
根据事情的性质确定清晰的边界,在边界内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边界不应该是一件事情内部的尺度,而应该在两件事情之间,边界不能跨越,但在内部可以灵活自由。孩子需要的边界像一个连环封闭的圆环,环线上是清洁安全道德以及其他几项公共原则,环线以内的世界就是孩子自由行动的空间。
4. 如何设置管束的边界?
当孩子突破边界时,如何有效管教?在边界之内,如何倾听与协商呢?作者给出了4个建议。
4.1灵活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
当低龄的孩子执意要突破边界时,最佳策略并不是讲道理,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我们面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注意力并不那么容易被转移,此时应该使用语言表达这种高级思维工具。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高级思维来控制情绪的能力,当他失控发脾气时,我们要引导他更多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思考,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这并不意味着大孩子不需要释放情绪,而是指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用语言来控制。孩子使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控制冲动的过程,我们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
4.2理解但不纵容。
理解孩子失控背后的需求和情绪,但不纵容他的破坏性行为。需求和情绪没有对错,但行为却有好坏之分。在控制孩子行为时,可以直接阻止那些破坏性的行为,简单清晰的告诉孩子“不可以”。这句话就是反馈,也无需额外的惩罚。
4.3 提供替代选择。
孩子想要突破边界,是因为他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这个需求被满足。但是他被边界打回来了,沉溺在愤怒、失望海的海洋里。单纯处理情绪是非常困难的,父母可以提供其他可行的选择,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而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回到边界内部。
4.4相信重复的力量。
控制冲动、接受替代方案,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给孩子很多时间。孩子反复犯错,并不是品质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学习。边界的维持,一定要依靠重复的力量。
让孩子守规矩,化解危机的有效办法是减少危机,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机会,所以我们在设置底线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是否真的需要。底线越多,限制越严,发生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底线宽松而明确孩子的自由空间就大一些,家庭冲突也会少一些。
遵守规则,自我控制,都是孩子需要尽力去学习的能力。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宽容,而边界与自由的平衡,也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探索,最后找到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太受约束和打击。父母也不会觉得牺牲了自己,而是能够一起体验到边界内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