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效的惩罚、培养抗挫力和建立边界

有效的惩罚、培养抗挫力和建立边界

作者: 蓝色多莉 | 来源:发表于2023-07-17 10:18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第115/365天

今日阅读《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60分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作者:郝景芳

第3章 性格养成(下)

三、孩子犯错了究竟能不能打呢?

1.为什么责打的惩罚是无效的?

1.1从本质上讲,责罚令人厌恶、痛苦和反感。

惩罚总是给惩罚对象带来负面的感觉,让孩子厌恶、痛苦和反感。与惩罚相关的人或情境,也就往往使得孩子感到恐惧、厌恶和憎恨。如果一件事情和负面情绪共同被大脑记录,当这件事再次出现时,负面情绪就会出现。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写作业,可是孩子一写错我们就打孩子。那孩子下次再看到书桌、作业本它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就会觉得厌烦和痛苦。

1.2惩罚会引发孩子的逃避和回避。

逃避和回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受惩罚的情境下,就会出现逃避和回避的想法。

比如当孩子认为他们会受到父母惩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跑开,到后来他们可能会撒谎,或者尽量待在外面不回家。跑开是一种逃避,撒谎和不回家是一种回避。

1.3惩罚极可能引发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人们遭受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惩罚为攻击行为的学习营造了极为适宜的环境。

当一个孩子被打之后,感觉非常挫败,他就会通过攻击宣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和这种挫折感,发泄之后他会感觉良好。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并且在以后挨打、受惩罚的时候还会再次发生。

厌恶、逃避和反击是任何训诫必然面对的三座大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用打骂教会孩子,不是不可能,而是实在太困难而且副作用多多。

2.什么样的惩罚是有效的?

惩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惩罚的时间、一致性和强度。

2.1时间是指惩罚是否足够及时。

研究发现,当某个行为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立即给予惩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2制止惩罚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同一个不良行为出现后,是每次都有惩罚,还是偶尔才有呢?如果出现了不良行为,只有偶尔一两次受到惩罚,或者很久以后才受到惩罚,就不太可能奏效。

2.3强度。

轻度惩罚只能暂时抑制某个反应,重度惩罚对于制止行为有特效,但会让人产生极度厌恶和反感的情绪,并且可能产生永久抑制的作用。

3.什么是正确的惩罚打开方式?

我们惩罚的目的是希望引导孩子的行为。行为塑造的基本方法有三种:给予鼓励强化行为,不强化使反应消退,通过惩罚抑制反应。心理学家认为,在塑造行为时,这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效果最好。

一开始多一点鼓励,对某些不良行为直接忽视,不得已时再给予惩罚。

4.在采用惩罚这种方式时,要特别注意以下7个要点。

4.1避免使用严厉的惩罚。

4.2尽量使用最轻的惩罚。

虽然太轻的惩罚效果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应急”情况下,轻度惩罚非常有效。比如孩子要用手去摸插座,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他真的被电击,轻度惩罚则是打一下孩子的手心。惩罚手段要直接针对不良行为,想摸插座,最好是打手心,而不是打屁股。

4.3在不良行为正在发生或发生后,立即给予惩罚。

如果错过了孩子倒断的时机怎么办呢?那可以等到同样的行为下一次出现时再给惩罚。

4.4保持惩罚的一致性。

4.5使用对抗条件。

我们除了用惩罚使不良行为消退,同时也要用奖励来强化与之相反的良好行为。对抗条件的作用是让孩子不仅知道什么行为是错的,还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

4.6预估到孩子的愤怒。

惩罚时请记住,孩子生气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因此反过来强化自己的愤怒情绪,也不要因为生气加重惩罚,我们惩罚的是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他的愤怒情绪。

4.7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惩罚。

惩罚是对孩子的某一个具体行为,不要对孩子的人格、所有行为全盘否定。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时,就不是惩罚的好时机,因为我们很难保持善意和尊重。敌意、贬低会使孩子感知到,并吸纳到自我评价中,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不值得被爱。

管教的前提是关系,如果亲子关系足够良好,惩罚孩子的同时伴随充分的理由解释,那么偶尔打一次也没太大关系;反之,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很僵,爱的储备并不充足,要么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起不到管教作用,反而有损于孩子人格的形成。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1.抗挫能力差是因为孩子缺乏信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理条件的天然弱势,让每个儿童都有内在的自卑感。

正常的自卑会刺激儿童改善个人处境,促使其追求卓越,过度反常的自卑则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使孩子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满足和似是而非的满足,但它同时又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过度的自卑,孩子会夸大遇到的困难,削弱自己的勇气。

2. 失去信心的孩子很容易从现实中退缩。孩子在现实中退缩的表现:

2.1为退缩寻找各种借口。

最常见的退缩就是面对任务时犹豫不决,不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限制上——比如,我的时间不够,我准备不够充分,我从没做过是这件事情。下意识的“我不行”,让孩子为自己的退缩寻找无数个理由。

2.2还有一类隐蔽的退缩,体现为无缘无故的严重拖延、丢三落四。

2.3还有一种退缩则是连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行为。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发烧、腹泻,带去医院检查会发现他们并不是装病,而是真的病了。但是询问病因,生病前后都是照常饮食,没有吃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偶尔一次算是巧合,每次都这样,而且检查不出器质性的问题,多半就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我真的生病了,那就不用面对考试可能带来的对自尊的打击,就算考得不好,也没人会说是我的智力问题。强烈的焦虑和暗示真的可以让身体生病。

3.追求卓越的程度主要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决定。

肯定才是人前进的动力,在人生的早期也就是儿童阶段,我们很少看到“越挫越勇”的孩子。孩子自我否定之后就放弃追求、放弃努力,因为“努力不足”这个理由可以为失败开脱。从现实退缩后,孩子可能会转向消极方面进行补偿。

阿德勒相信,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紧密连接。人人需要自我认可,人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卓越,要成功、要被关注、被爱、被尊重,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追求卓越程度的差别主要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决定。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首先鼓起孩子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孩子要取得持续的进步,必须有独立性,这只能通过我们培养。也就是说,一个具备勇气的孩子,能够弥补其他能力上的不足。

4.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提高孩子们的抗挫能力这三个方法。

4.1培养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让孩子感到他和社会是紧密连接的,让他愿意了解这个社会,对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愿与参与社会的运行,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些没有足够多的社会情感支撑的人,一旦遇到一点问题,就会害怕,他们不去想怎么克服困难,而是常常抱怨,觉得周围世界出现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觉得自己选错了道路。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回应,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孩子发展与社会打交道所需要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与此同时,父母要逐渐放手,引导孩子对家庭以外的人充满兴趣,并且能够尊重其他人。

4.2引导孩子对世界的理解。

阿德勒认为,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他的客观能力也不是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孩子对于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于自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

比如一个孩子惧怕当众朗诵,这和他真实的演讲能力无关,也和班上究竟有没有人笑关系不大,主要在于他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能力,怎样理解外界的评价。

因此,帮助孩子克服自卑,需要父母和老师去倾听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当这种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澄清和纠正。

4.3树立有意义的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目标。如果孩子追求的目标有社会价值,那他们的行为就有真正的用处,在努力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追求目标的价值感。

有意义的目标不一定非得多宏大,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发现每件小事情背后的价值。例如:学会说话其实是为了能和他人交流;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如果我们能把目标从静止的学习成绩上抽离出来,也是在帮助孩子重新看待自己的行为、目标和理想。

总而言之,在帮助孩子超越自卑、提高抗挫能力的路上,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础,理解、鼓励这些积极的态度是法宝。

五、孩子没有规矩怎么办?

1.有边界的自由,不仅能让父母少生气,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成长环境。

生活中吃喝玩乐的琐事,是亲子冲突最大的来源,每件小事都可能导致争执、对抗,该如何尽可能平静地处理这些冲突呢?答案是“有边界的自由”。

家庭的底线,如果这个边界设置的合情合理,在边界以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会少很多,危机产生的次数将大大减少,有边界的自由,不仅能让父母少生气,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成长环境。

2.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2.1儿童自我发展与现实约束的矛盾。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动用自己身体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会令婴儿身体的能力产生飞跃,它需要更大的空间。带来的麻烦也呈指数级上升。同时,身体发展还带来心理层面对自由的渴望。

无论是婴儿主动摆弄家里的闹钟,还是青春期少年吵着要和同学去野外探险,都是独立成长的本能驱动着他们的发展,想要取得这些发展,就要不断扩展自由行走的空间,不断触及父母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和现实约束不断碰撞的过程,一系列新问题会随之而来。

2.2尚未充分发育的自控力和道德感。

在发展的道路上,孩子们的自控力和道德感并没有充分发育,如果把自我发展比作一台发动机,自控力和道德感当做刹车,那么每个孩子都是一台装满了油、刹车却不太好使的汽车。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本质,并不是他的态度有问题,而是他的自控力和道德感还没有发育好,他控制不了自己。

3.如何设定边界与自由

根据事情的性质确定清晰的边界,在边界内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边界不应该是一件事情内部的尺度,而应该在两件事情之间,边界不能跨越,但在内部可以灵活自由。孩子需要的边界像一个连环封闭的圆环,环线上是清洁安全道德以及其他几项公共原则,环线以内的世界就是孩子自由行动的空间。

4. 如何设置管束的边界?

当孩子突破边界时,如何有效管教?在边界之内,如何倾听与协商呢?作者给出了4个建议。

4.1灵活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

当低龄的孩子执意要突破边界时,最佳策略并不是讲道理,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我们面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注意力并不那么容易被转移,此时应该使用语言表达这种高级思维工具。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高级思维来控制情绪的能力,当他失控发脾气时,我们要引导他更多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思考,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这并不意味着大孩子不需要释放情绪,而是指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用语言来控制。孩子使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控制冲动的过程,我们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

4.2理解但不纵容。

理解孩子失控背后的需求和情绪,但不纵容他的破坏性行为。需求和情绪没有对错,但行为却有好坏之分。在控制孩子行为时,可以直接阻止那些破坏性的行为,简单清晰的告诉孩子“不可以”。这句话就是反馈,也无需额外的惩罚。

4.3 提供替代选择。

孩子想要突破边界,是因为他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这个需求被满足。但是他被边界打回来了,沉溺在愤怒、失望海的海洋里。单纯处理情绪是非常困难的,父母可以提供其他可行的选择,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而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回到边界内部。

4.4相信重复的力量。

控制冲动、接受替代方案,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给孩子很多时间。孩子反复犯错,并不是品质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学习。边界的维持,一定要依靠重复的力量。

让孩子守规矩,化解危机的有效办法是减少危机,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机会,所以我们在设置底线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是否真的需要。底线越多,限制越严,发生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底线宽松而明确孩子的自由空间就大一些,家庭冲突也会少一些。

遵守规则,自我控制,都是孩子需要尽力去学习的能力。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宽容,而边界与自由的平衡,也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探索,最后找到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太受约束和打击。父母也不会觉得牺牲了自己,而是能够一起体验到边界内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相关文章

  •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

    一、培养抗挫力的时间 儿从3岁开始,3-5岁,孩子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培养很好的抗挫力了,抗挫力可以大幅度的发展。 二...

  • 线下课分享收获

    2022.7.26《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大家认为的抗挫力是什么,越挫越勇,语音刺激,行为设障等 真正的抗挫是孩...

  •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三宽教育课程笔记: 老师最后总结: 1、安全感、能力和责任心是抗挫力的基础; 2、挫败情绪的疏导是培养抗挫力的关键...

  • 为什么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什么是抗挫力? 抗挫力像弹簧一样,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的反弹和复原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

  • 孩子遇到挫折,怎么帮他克服?

    第一,提供人际支持 ,平时多给与孩子情感支持, 就是在培养他们得抗挫力,情感调节能力越强,抗挫力越强。 第二,帮他...

  • 培养孩子抗挫力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从接纳负面情绪开始 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是鼓励百打不坏、欲挫欲坚的,但现代心理学发现,在经变挫折...

  •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情商力课程听课笔记

    从3岁开始,家长就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了。 因为抗挫力不好的孩子,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而在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也会比...

  • 中原焦点网中33期常巧茹学习分享第266天2022.09.25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三句话,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一、孩子,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无限的包容你...

  •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感情的成长 1.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的愿望 你心里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呢?从2003年万代儿童问卷调查的结果现...

  • 抗挫力

    前几天和朋友发生点争执,她说现在的孩子抗挫力太差,自己从小被父母打到大,所以有很强的抗挫力。 关于抗挫力,百度给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效的惩罚、培养抗挫力和建立边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cg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