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原意是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就是差不多走一天的路程。
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楚成王隆重地款待晋文公,交谈甚欢,相见恨晚。
在一次宴席上,楚成王问晋文公:“公子若回到晋国,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晋文公笑了笑,回答道:“大王对我的恩惠,我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如果两国不幸爆发战争,我将退避三舍,报答大王的恩情。如果大王还不能谅解我,我只能手持武器与国君较量。”
楚成王听完后,哈哈大笑。
数年之后,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打了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硬仗。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故事,侧重于避开冲突,不与人争高低,更多的是颂扬晋文公是一个讲仁义的人,能感恩图报,即使两军对垒,也要信守诺言,后退九十里。
其实,在国家大事上,哪有那么多的道德仁义、私人感情啊!当时,楚国围剿的是宋国,晋国千里迢迢救援宋国,也是奔着称霸天下去的。
楚国令尹子玉手上握有十一万大军,而晋国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五万多。晋军之所以一路后撤,是因为他们心里没底。在没有与齐、秦两军会合前,己方军力处于劣势,贸然与楚国开战,等于找死。况且在之前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敢与人数超过十万的敌军交战的记录。
晋国后退,楚国就一路狂追,楚国以为晋国是弱鸡,可以轻而易举歼灭之。就这样晋军跑,楚军追。最后,楚军终于在卫国境内的城濮找到了晋军。晋军之所以不跑了,不是跑不动了,而是晋军与齐、秦、宋三国大军胜利会师了!
以晋国为首的四国联军,加起来约有九万之众,战车一千乘,兵力仍然没有超过楚国。
当楚国派人去向晋文公请战时,晋文公还冠冕堂皇地答复:“您的话,我们国君已经知道了。楚王对我们当年的恩惠,我们不曾忘记,所以才退避三舍。我们原本以为子玉大夫会退军回去,既然贵军不回去,那就有劳子玉大夫转告各军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明天早上我们战场上见。”不管实情如何,先在道义上站住脚。
结局是,在晋文公玩了很多阴招(兵法)后,大败楚军。城濮之战后,晋国开启了百年昌隆国运,正式成为春秋第一超级大国,而楚国只能退居老二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