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99153/b6fc3bb49a4f3650.jpeg)
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运营重点做好的工作可能会有哪些差异?这一节希望能够带大家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产品运营。
大的分类可以分这几块:
-
工具类产品
-
内容类产品
-
社交类产品
-
社区类产品
-
平台类产品
-
电商类产品
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大类注重的点。
1.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注重推广渠道铺设、营销事件策划等,基本以增长和对外清晰传递产品价值为主。
例:快手早期作为一款GIF图工具的增长,运营除了做好推广渠道的铺设以外,基本也没做什么事
2.内容类产品
内容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注重内容生态的构建、内容质量的提升和内容的持续对外传播,核心逻辑是如何让内容质量更高,以及如何让我的高质量内容得到更多传播,依靠内容的积累的传播形成拉新。
例:好奇心日报,逻辑思维,从诞生到现在基本只干一件事--找到一个独特的内容调性和风格,让自己能够稳定地创造提供这样的内容,并用尽PR、渠道分发、活动等各种手段,尽可能让自己的内容传播到满世界都是。
3.社交类产品
设计类产品可能更注重用户的分级运营、相应规则、玩法的制定以及营销事件策划,以玩法驱动用户参与,重点抓住核心用户形成标杆效应,然后再通过海量用户对于某些玩法的参与形成话题、事件,借此拉动产品增长。
例:微信早期的运营,其实重点就是摇一摇、漂流瓶、附近得人这么几个玩法。
4.社区类产品
社区类产品的运营其实要求最高,需要同时关注用户分级运营、核心用户分级运营、核心用户扩展&维系、社区氛围&文化的搭建、社区规则的制定&事件话题等的策划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工作。做好一个社区的运营,完全是在构建一个小生态了,生态的成长前期靠种子用户和氛围,后期可能靠持续不断地话题、事件、用户关系等。
例:三节课作为自认为社区基因比较强的产品,在早期通过“做任务那邀请码”这样的形式很好的保证第一批用户的质量和整体的站内氛围
5.平台类产品
平台类产品要求也不低,往往更需要关注重点用户的扩展和运营、运营策略的不断调整与落实。平台类产品的增长前期靠人肉+种子用户运营,中后期靠策略+业务匹配效率。
例:在行的运营,最早一批行家全部都是自己重点拓展过来的,且通过官方帮拍照、修饰文案等各种方式完成冷启动
5.平台类产品
电商类产品的运营其实更加注重流量建设、老用户维系、品牌建设和营销。
例:京东、淘宝、苏宁,无一例外,都会持续通过各种“XX节”作为一种集中营销手段来拉动自身站内的用户购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