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智静老师的记录继续我的生发。
【学习内容】 《徐爱录》第五节
【郝老师解读】
这是王阳明最精辟的一段话。
第一,王阳明在强调什么?这段论述对我们学习传习录有什么启发,有什么警醒?
强调心学就是行学,强调的是实践。
行动是做事。学知识是方法。
区别一个概念的时候,关键是要在对立面去思考。
朱熹和王阳明的区别是理在物,还是理在心的问题。
今天的很多问题是在讲方法的问题。王阳明说这是在百死千难中得出的,对我们而言 ,没用,用是要吃苦的,是要从百死千难中获得的。
对教师而言,启发是教学做合一,而不是知行的分离。
王阳明担心的是只是学了王阳明,但自我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学王阳明的关键是活出来 ,把阳明的心学活出来,让知识与生命打通,转变为促进自己成长的养分,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的生发】
我觉得当下教育的现状其实就是这个大问题:知行不合一。当然,社会的很多大问题也属于“知行不合一”。尤其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了利益选择,有了得失选择,知和行彻底分离,或者知和行背道而驰的现象,比比皆是。
身为教师,我们的“知”定然要多很多,对所教授学科内容的知,和学生交往的知,对教育秉承的原理和方法的知,都是我们必须知道的“知”。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也是职业要求所在。但事实上,有些相反,因为真正为了这些知去努力,去行动的老师并不多,大部分老师都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现状——没有出大问题,学生还很乖,就会止步不前。
这些共读,常常让我去思考:我作为负责教师培训的老师,我应该如何让新老师们做到知行合一?尤其在学生面前,我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和学生一样成长,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老师也做到这样一点,并且尽量早到,包括早上和每一节上课前,都应提前到达;
比如要求学生早上到教室后,放下书包,交好作业后开始早读,那么老师到了教室后,也就可以拿着一本书开始早读,且是很认真的阅读;
比如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老师首先完成,不但从书写上给予榜样,从学习习惯上给予样例,从虚席效果上给予样子;
比如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梯不说话,安静前行,那么老师也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如果需要管理队伍,可以提前和学生沟通,凡是影响老师安静前行的人需要给予一定的关照)。
比如老师的情绪管理,遇到不管多么着急的事情,老师都会心平气和,让学生学会冷静处理。
……
如果一个班的班主任能做到这样,学生自然也会效仿,比你大声吼用各种奖励的方法来说要好很多。
第二,保持自己的学习力,让学生产生崇拜。
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参加一些课外项目,那么老师也可以参加一些提升专业成长的事情,比如,保持阅读、写作的习惯,尽量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培训活动,特别是自主的活动,并适时把这些习惯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老师如此强烈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感染,也会产生崇拜之情,接受到更多的动力。
老师的“知”和“行”的完美统一,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正向学习模范,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一点醒悟】
昨日,看群里讨论,他们在研讨共读心得时说:要警惕举例子,一旦举例子,就是走入了原来的认知,而非作者的表达。这个观点不是第一次听到,但直到昨天反复阅读他们的讨论内容,我才有所领悟。因为我就是那个最爱先入为主的人,这样往往就会遮蔽作者的或者对方的想法,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他人的想法,或者用他人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阅读姿态,是需要有所考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