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大家的文章,感受良多。哇,原来有那么多的方面可以写,有这么多的写法可以用。突然隐约感受到自己可能有个无形的框,把我和我的文字圈在里面。好像每写篇文章,都要有所总结似的。没有总结,仿佛没了主题,没了思想,没了文章。这样的文章会不会太拘谨,看起来会不会累?我开始自我反思。
为了远离那个无形的框,一大早,我换了三个主题,写了N个开头,全都写不下去。我的文字便秘了。邯郸学步,我也不会走路了,~~~~(>_<)~~~~
亲爱的,静心想想,昨天的“感受良多”到底是什么?到底是那篇文章激起了我想要学习和改变的欲望。
是薄秋的茉莉花。我要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下:
那股茉莉花香,从一个孩子的电话轻轻开场,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以及孩子至真至纯的世界。重点就是“轻描淡写”,讨厌,我做不到的。
走到这里,我可能会遵从通讯报道一事一议的原则,简单的写一篇亲情文章。但薄秋没有。
她转到了另一个故事。我可能会如此承接,“说到茉莉,让我想到一个朋友”。但薄秋没有。
“一通电话,让过往里和茉莉有关的人与事鲜活起来”。同样是一句,“过往”、“鲜活”“和茉莉有关的人”,感觉像是在午后靠窗的咖啡厅品咖啡的优雅。相比之下,我就像是去菜市场去买菜!
而后面的故事会是什么?如果是我,描述一个种茉莉花并售卖茉莉花的朋友,一定想表达个什么?表达他是个如同茉莉花一样恬淡纯粹的人,还是描述他如同茉莉花一样淡雅美好的童年?看看,多破坏美感的做法,但我多半会这么做。但薄秋没有。
薄秋写的是朋友家有空种茉莉花的地,他和弟弟会到市场卖茉莉的事。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不会选,因为没有结论。额,看出来了,我的思路限制在“有意义”这个点上。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意义,而且给所有事都强加一个意义,是那么的惹人厌。或许我只是不会描述一份心情,而叙事论理更容易上手吧。
薄秋选的故事侧重的不是事,而是情怀。是心无尘埃、纯粹简单的状态,和喜欢这种状态的情怀。
还有一段,是和朋友关于茉莉花售卖话题的打趣。如果是我,这三段内容,要么一二三平行叙事,要么肯定把这段无关痛痒的段落掐了。想到这,才惊觉,我就如同无敌破坏王,用水泥、钢钉毁了那篇茉莉地,嗅不到花香。但薄秋没有。
她思路看似随意,却脉络清晰,有层次。第一层是非非的电话。有始有终,前后呼应。第二层是和朋友吃饭。饭局上朋友讲故事和彼此间的对话。第三层才是朋友讲的故事。
在倒数第二段,还有我最喜欢的一段,“我来不及告诉J。而时光跑得太快,又容易翻页或断章。”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却带出了我无数的回忆。这是赠品吗?我喜欢。
薄秋,请原谅我把茉莉花一瓣瓣的分解了,而且这种解读不一定符合你的本意。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今天实在写不出另一片作业了。请谅解我吧。
这也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意识到,我确实是个学生物的理科生。恩,以我的思路,写之前,还一定会百度百科一下“茉莉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