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 2dcbb77d11ea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09:37 被阅读2次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在内涵、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将丰富产业融合理论并为相关部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推进农业发展与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学术界从产业边界变化、技术扩散渗透、产业竞争关系等视角界定产业融合内涵,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融合阐释,始于信息与通信的技术融合。实际上,产业融合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内涵尚不明确。实践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概念混用,影响了问题实质的正确判断和相关政策执行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考察、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区别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在丰富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基础上,为相关部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必要性

    产业融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对于解决经济发展宏观、中观和微观上三个层面上的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1.从微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将利于引导农户或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获得更多收益。我国农业长期坚持的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发育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业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公司+农户”对接模式,只是在加工环节实现了“半截子”产业化。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难以实现标准化,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因此,从农户或企业经济行为的微观层面来看,推动产业融合,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引导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走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产业融合发展,将利于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并通过市场影响力倒逼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生产模式升级。

    2.从中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将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特色获取超额利润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滞后于二三产业的现代化。据统计,种植业年劳动生产率在2万元/人左右,不足同期二产的30%,约为三产的40%;粮食作物年劳动生产率更低,为二产的20%,不足三产的30%。农业产业链短且窄,上游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下游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诸多环节发展滞后,生产各环节之间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制约价值链的实现。此外,产城发展也不协调。在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人为地割裂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联系,产业培育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出现了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农业及农业产区经济发展的中观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意味着更多资源在市场需求引导下向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流动,资源在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实现高效率配置,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利于形成产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联动”发展格局,走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3.宏观层面,产业融合将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同时,出现的三次产业之间关系失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由此带来经济发展的增速、结构、动力等方面变化,是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的“新常态”。产业结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关系的不合理转向了功能关系的不合理。此外,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城乡之间公共品供给失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农业、农村和农民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不平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利于突破价值链两端关键环节,实现跨行业间价值链重构,提升产业分工层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农民与农村,提升农业生产力、农民发展能力和农村发展活力。

    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1. 基本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立足农村,通过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实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融合,一产是融合发展基础,为其他要素和产业融合提供了资源、孕育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二产体现了融合的效率,农业工业化实现了生产领域各项投入要素的有效利用;三产引领了产业融合的高度,农业服务化通过利用创意、科技、历史、文化等手段,提升了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机械化、国际化水平。

    2. 研究内容。

    对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研究,属于农村经济学范畴。研究内容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外,还有与农业关联的二产、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研究农业产业链构建、提高农业投入要素(土地、技术、劳动力、资金)效率等,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产业促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二产发展、三产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问题,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城乡发展的失衡、农业、农村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的不足、以及农民相对于市民在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

    3. 评价方法。

    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绩效侧重于总量和综合评价,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总量、就业水平、可持续性、城乡差距等。由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到“三农”问题比较复杂,通常是从多个层面建立评价体系和选择指标,采用了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进行综合评价[6]。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等内容高度相关,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和质量评价可参考上述内容评价指标和方法。

    4. 发展路径及各类新业态。

    实践经验及逻辑分析,产业融合行为的发生,必须有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到场,才能称之谓融合,由此,农村地区三次产业融合路径,至少应有以下7个方面。

    (1)一产与二产融合。利用工业上的工程技术、装备、技术、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企业化、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方式,发展工厂化、集约化的高效农业。典型业态是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植物工厂等。

    (2)一产与三产融合。一是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开发为市民观光、休闲、旅游等服务的休闲农业;发挥互联网的扩散优势,提高农产品销售量的农产品电商服务业;以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主题,以论坛、研讨会、博览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内容展现的会展农业。

    (3)二产与三产融合。一是二产向三产拓展的工业旅游业,是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参观内容,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二是三产的文化创意活动带动加工。通过创意、加工、制作等手段,把农村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产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北京怀柔区红庙村,通过发展的红灯笼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4)一二三产融合。农村三次产业联合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使三次产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典型业态有农产品物流、智慧农业、种业、食品加工厂观光、酒庄观光等,以及以产业集群形式发展的“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和特色村镇等

    (5)一产内部融合。一是产业链前延后展。以农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尽可能把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农业生产体系内部,提升农业价值链。二是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主体之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发展状态。典型业态有立体农业、林下经济、循环农业等。

    (6)三产内部融合。通过挖掘农村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为资源,将其与自然、文化、社会等要素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形成了以创意促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如,北京怀柔区庙上红色文化村、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民俗旅游专业村、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杨宋仙台影视拍摄村、新王峪陶艺村等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还有一种是通过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多元化资产经营方式和机制,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如,门头沟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集体资产信托化经营管理工作,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7)二产内部融合。二产内部的各类行业的融合一直存在,比如,石油开采与加工、矿产开采与加工等,内部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研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工业不发达,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与农业有关的产业。

    (二)农业产业融合

    农业产业融合立足农业本身,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路径,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1. 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融合,是农业与二三产业,或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业态或生产模式。具体而言,以农业为依托,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产业间割裂,提升三次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链延长和加宽,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学术研究分类看,农业产业融合研究属于农业经济学范畴。

    2. 研究内容。

    农业产业融合,重点围绕产业边界变化、产品整合创新、技术扩散渗透、产业融合过程、产业竞争关系等展开研究,本质上是产业链构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如何提升农业可融合的资源和被融合(接受)能力。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综合研究、演绎法和归纳法。通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沿延伸和拓展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

    3. 评价方法。

    农业产业融合绩效评价侧重于微观和效率评价,如,农产品价格、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产业之间关联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农民收入、就业水平等。目前,农业产业融合度评价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专利相关系数(或专利引文)法、赫芬达尔指数法、产业关联度(或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法等[12],其中,产出关联度法为产业融合度测量的主流方法。但专利相关系数(或专利引文)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由于产业专利数据的获取难度,在研究上不得不止步于思路分析层面;产业关联度(或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数据滞后,产业划分类型少,无法反映产业融合复杂系统问题;灰色关联的因素统计分析方法,重在考察产业之间关联次序,在查找问题和差距方面存在不足。

    4. 发展路径。

    农业产业融合路径仅包括一产与二产、一产与三产、一产内部融合3种。农业产业融合与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路径,除数量上有差别外,上述3种融合路径中,凡涉及到非农业资源开发进行的产业融合,也不属农业产业融合范畴。

    (三)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1. 创新驱动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动因。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为农业与其他产业价值链上高度相关部分的断裂、分解、重组提供了支撑。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创新,使服务业与农业边界的技术渗透扩散成为可能。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促使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并使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推动了新业态的产生。

    2.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因。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泉。需求结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服从和服务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结构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从发展趋势上看,市场消费需求向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

    3. 政府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的制度动因。

    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生产要素方面政府投资,利于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产生。政府采购措施,利于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管制政策,通过提高和放低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决定着其他相关行业业务,参与本行业竞争中的难度大小。

    4. 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发展是产业融合的机遇。

    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资和能源是的重要资源,物质流是产业之间联系的主导方式。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发展了以信息流、服务流为基础的产业联结方式。信息的适用性、精确性、时效性、易用性和可获得性等属性得到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大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使各行为主体广泛利用。信息化促进了促进经济、社会等环境的变迁,成为牵引产业融合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提出,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产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的“三农”实际。研究显示,农村三产融合属于区域经济研究范畴,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城融合;农业产业融合则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重点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科技创新、需求变化、制度变革、信息化、服务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逻辑上讲,有农业存在必然有农村和农民,因此,城乡差别将一直存在。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别,及所出现的问题是不合理的。但城乡之间在环境、景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将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合理的,由此产生一些融合性的新型产业业态,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利用城乡之间存在的合理差别,消除一些不合理差别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实践不断丰富,理论水平将一步提升。展望未来,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研究,更多着力点可能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融合条件、未来可能出现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

    作者:陈俊红 陈慈 陈玛琳

    来源:农业经济2017年01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np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