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向阳花悅己
河州堡遗址走笔

河州堡遗址走笔

作者: 河沙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21:41 被阅读7次

    河州堡遗址走笔

    随着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国策的实施,河西重镇敦煌再一次走入了世人的视野。然而,在这个世所共知的文化重镇居住久了,所听非所见,所感非所识,时常听别人说: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敦煌人文化素质贫乏得可怜。为何有此说法呢?笔者近日探访了位于敦煌市肃州镇河州堡村的河州堡遗址,试图对此做一点见微知著的探寻。

    据史料记:河州堡遗址是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堡寨。 堡址平面呈圆角正方形,南北长 45米,东西宽 47.8 米,面积2151平方米。 四角有角墩,直径 5.8米,高4米,上方突出寨墙 2米。寨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板筑夯层厚12~15cm, 墙基宽 2.7米, 顶宽 0.9米,高 4.2米,上有高1.5米,宽0.4米的女墙,女墙上每隔1.8米有0.2米孔径的瞭望孔。堡寨整体坐北朝南,门位于南墙正中,门宽3.4米。南墙上有宽1米多的马道。上世纪1992年被敦煌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村民讲,早年在该堡西侧约30米处有庙宇,也是当地聚族居住村民的家庙,所以供奉神祗不详。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拆除。 南墙外有古井一眼,后由于堡寨四周开垦农田被填埋。现在堡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是从寨内墙体上部成排的孔洞可以隐约看出,当年紧贴东西北三面内墙应有木制梁椽搭建的房屋。 现在堡内看到的紧贴北墙正中的戏台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戏台上伊斯兰风格的拱门和照壁为上世纪 90年代在此拍电影时的剧组搭建。

        扯远了,也许你认为这与敦煌文化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相反,这恰是敦煌文化的积累载体。因为据敦煌县志记载,敦煌近现代以来纯属移民区。《敦煌县志》载:“明嘉靖初,为吐蕃所扰,民皆内徙,土地没于吐蕃。清雍正年初,始设沙洲卫,复迁内地户民以实之。 ”与今天设县、 乡(镇)、 村的三级行政管理机构相类似,清代敦煌的行政管理机构为卫 (乾隆年间改为县)、 隅、坊三级。《敦煌县志》载从内地五十六个州县迁来的移民以党河分界,聚族而居在六隅(东北、中北、西北、东南、西南、 中南) 的五十六个坊内。河州堡遗址所在的河州堡村当年为西河州坊, 为中南隅的六坊之一,由清雍正年间从甘肃省河州(今临夏)地区迁入的移民组建而成。 开始时,移民生活极其艰苦,居无定所,所以,他们便组织起来,大家在村子中央就地取土,夯筑起只能遮风不能避雨的土围子。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修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堡寨。命名为堡,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遮风避雨兼议事的居所,更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抢匪四起的时代,这么一个颇具规模的寨子还可以保护自己抵挡抢匪。因为大家都是聚族而居的移民,所以这样的堡寨往往就以迁徙地的故乡或本族人的姓氏进行命名,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河州堡遗址的由来。今天的敦煌仍保留着不少以上述方式命名的村子,如王家堡、吕家堡、西宁堡、郭家堡、铁家堡、肃州庙、武威庙、礼县坊等,它们与河州堡一样, 这些村子当时基本都是移民们聚族而居的地方,他们有的聚族修建了抵挡悍匪的堡寨,有些只是修建了凝聚族人精神的家庙,所以村子也就依这些建筑命名了。 但是现在除了河州堡和王家堡之外,其他的堡寨都没有存留下来。 而河州堡是仅存的保存状况最完整的堡寨。

    河州堡遗址走笔

    据记载,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也非当地村民日常所居之处, 而是村民们躲避匪乱的避难所。抢匪来了, 大家就跑进堡内躲避,平时则分散在各家居住。到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 这里还是河州堡村的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什么村委会、学校、油坊、供销社(商店)等都设在这里,戏台也是为那时所演出样板戏所建。 直到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河州堡村委会等才搬出此堡,堡内的建筑也随之被拆。所以说这样的堡寨是敦煌移民和文化的缩影。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又云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因为敦煌从明清以来,受当时政治、社会动荡和地处边塞远离中央集权中心等原因,此地流民遍布,盗匪四起。当地群众为了防卫自保,修建了大量的堡寨和墩台等建筑做防卫、 屯军、居住之用。这类建筑的外墙或基础多为夯土版筑,部分为土坯砌筑(如五墩乡的五个墩),房屋建筑的围合墙体则为土坯砌筑,高大厚重的围墙主要用于防卫和遮挡风沙。 汉族土堡式民居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堡内各建筑的布局和功能划分仍然沿袭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三合院或四合院形态,规整有序,房屋采用传统木构架承重,设檐廊,以利于采光和阻挡风沙侵袭。虽然河州(今甘肃临夏)建筑工艺属明清甘肃民居建筑较为成熟的工艺体系。但近现代的敦煌由于多是远离故土的移民,再加当时社会混乱,盗匪四起,民生凋敝。贫瘠之民如何传承灿烂文化?混乱时期怎能构建辉煌气象?大众村民忙于生计裹腹,管理机构重在揽财升职。当时连莫高窟这样的宝藏尚无力保护,何谈推陈出新浓墨重彩的民间文化发展?所以灿烂的敦煌文化在近现代敦煌人身上十不见一,是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因为河州多回族,所以河州建筑工艺是以本地汉族土木或砖木建筑为基础,融合了多民族特别是回族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工艺特征。 在现在的河州堡遗址上, 依然依稀可见甘肃堡寨民居的布局结构和古河州的建筑工艺。毕竟在那个时代,大量的来自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移民也确实给敦煌带来了丰富的各色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只是在那个民穷国弱的时代,传承多本能,彪悍为求生的现实,使得民间难以发扬文化精髓,多以生存实用为主罢了。 所以说河州堡遗址是敦煌移民和堡寨文化的缩影,反映了敦煌二百年的移民历史和堡寨文化。

    今天的敦煌声名鹊起, 但提起敦煌,大家想到的还是莫高窟、月牙泉这些或古人留下的著名文化遗迹或大自然馈赠的鬼斧神工,对近现代敦煌史知之不多, 甚至很多人只是隐约感觉到敦煌无土著,并不知道近现代的敦煌是个移民城。就连现在的敦煌人也常说,敦煌有文化,但敦煌人没文化。 这其实既是一个现实的描述,也应该说是对近代敦煌缺乏了解的表现。 当然,敦煌也缺少一个展示其近现代历史的地方。很多著名遗迹太过遥远(如莫高窟、阳关等),有些人文景观又实在太近(如影视古城、月牙小镇之类)。如河州堡遗址这样刚好可以反映近现代敦煌的理想地又委实不多。 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近现代敦煌二百年的移民史和民居文化,其周围的村庄环境、 生态农业也反映了近现代敦煌乡村的变迁。站在遗址的寨墙上, 放眼望去,浮想联翩。看寨墙内沧桑巨变,荒草连片。 望四周田园,农舍井然,绿意盎然。 一种“人在城中, 城在园中”的感觉油然而生。所以领略河州堡遗址,杂感丛生,既引发思古之幽情,念沧桑之巨变;又畅想未来之前景,祝田园之繁盛。畅想之余,情不能禁,欣然命笔以记之!

    河州堡遗址走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州堡遗址走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qv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