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幼儿园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岁以下,叫做爬爬班,相当于托儿所。一种是三岁以上,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
这两种,有的是放到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
三岁以下的,所属机构不同,种类不同,如:大学附属的,公司附属的,家长联合会的,或者还有一些家庭日托机构。收费标准一样。
三岁以上的,也是所属机构不同,种类不同,如:市属的,教会的,红十字会的,华德福的,等等。收费标准一样。一般最常见的是市属和教会两种。
6个月以后就可以上托儿所了。但是托儿所的位置非常难排,往往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在托儿所登记,列入“等待名单”了。托儿所,一个班一般是15个小宝宝,三位老中青老师。
家庭日托机构,大概收4到8个小孩。一般是类似家庭的房间,没有院子,小孩子们在房间里玩。或者大人带着小孩子们出去。
托儿所和家庭日托班是收费的,有一个收费标准,按家庭收入的多少,相应的收费。低收入家庭,几乎免费,高收入家庭,也有一个封顶,大概600欧。
幼儿园,是按片登记,一个班约25人,也是老中青三位老师,位置比托儿所好拿得多。德国规定三岁以上必须上幼儿园。幼儿园原本是免费的。由于这两年德国接收了大量难民。税收用于援助难民,幼儿园的经费就不够了,今年8月起也开始收费了。也是按照家庭收入有一个收费标准。
当初我在家附近的3个托儿所和两个家庭日托班登记。排了7个月,拿到托儿所位置,当时宝宝是1岁9个月。提前有家长会,有准备清单,比如雨鞋雨衣雨裤,纸尿裤,换的衣服袜子,帽子等。
我报的位置是8小时的位置,早上8:00到下午16:00。早晨在幼儿园吃早餐,9:00开始吃。如果孩子晚于9:00到,就不能去餐厅了。要在外边等到9:30,小朋友吃完了,厨房门打开了,再一起玩。最晚9:30到。不然就赶不上一起拉圈圈唱歌了。
当时宝宝还小,不愿意离开我。托儿所是这样安排的,三天到一周的适应时间。第一天,10点送到,我和宝宝一起在室内,我坐在椅子上,看着宝宝和老师熟悉,和小朋友熟悉。10分钟之后,我对宝宝说:“妈妈离开一会,半小时后来接你。”然后我就走到大门外,等着,过了一会,听见宝宝的哭声。又过了一会,半小时了,我进去,接宝宝。第一天就算结束了。给宝宝建立妈妈陪伴、离开,并按时回来的概念。
第二天,10点送到,11点接回去。
第三天,10点送到,12点接回去。
第四天,9点半送到,12点之后,宝宝继续吃午饭,12:30接回去。
第五天,9:30送到,14:00接回去。
第六天,9:30送到,14:00接回去。
大概持续了两周左右,9:00送,15:40接,顺利了。
托儿所,一般是早餐结束后,围成圈圈唱歌,然后在室内或或户外草地上自由做游戏。然后吃午饭,睡觉,睡醒之后,吃水果,小点心,玩一会,结束。
2
我家宝宝一开始在大学附属托儿所。后来教会幼儿园给了位子,不用必须是基督徒才能入。考虑到:教会幼儿园离家近,走路3分钟,托儿所之后可以直接升至内部三岁以上的大组,不用再到处报名登记等位子了。于是我就带着宝宝换了托儿所。
除了雨衣雨裤雨鞋等,教会幼儿园让家长准备了一本相册,家人、玩具、宠物等照片都放到里面。宝宝哭的时候或者家长没接的时候,小宝宝可以看相册,缓解"相思之苦",增强安全感。又是一番适应。后来三岁生日的第二天,宝宝提着书包,一路再见,到了两屋之隔的大蓝组。
讲一些印象深的镜头吧:
室内的小洗手池,小马桶,低低的镜子,小毛巾,小牙刷小杯子,可爱。小桌子、小椅子、小剪刀、小型玩具如厨房、天平、积木等等,好玩。仿佛微缩景观世界的感觉。
室外后院的草地、滑梯、秋千、小房子、小火车,等等,朴素自然。
小朋友分到不同的组,比如蓝组,红组,黄组,是三岁以上的班。绿组,是三岁以下的班。有的幼儿园按动物分,比如瓢虫组、松鼠组、刺猬组,这些都是德国中性的或者幸运的动物。6个月到3岁,混龄到一起。3岁到6岁,混龄到一起。
每年传统节日,幼儿园也会举办相应活动。比如每年11月11日前后的“马丁节”,也叫“灯笼节”。非教会幼儿园,一般举办篝火晚会,家长们提前拿着幼儿园准备的材料回家做好灯笼。然后自带蛋糕、水果等,拿着灯笼聚会,唱歌,烤火,孩子们玩。
教会幼儿园,则先去教堂,主教讲话,乐队演奏,然后老师们表演圣马丁的故事,然后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然后,大家举着灯笼从教堂浩浩荡荡走回幼儿园,把灯笼一一挂在院子的树上,大人小孩在院子里吃喝、聊天、玩耍,最后集体围成圈唱一首灯笼歌,然后各自拿着灯笼回家。
节日背景:马丁是一位基督徒,他把衣服和食物分给穷苦人,后人纪念他。
3
6岁,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暑假之后,就要上小学了。一天,我忘了手机里的提醒了,原本是放假的,我带着宝宝又走到了幼儿园。到了门口一看,宝宝组的老师正拿着一个宽宽的扫把,把他们组的一个小朋友推出门。
哦!我瞬间明白了,又是一年上学记。幼儿园扫地出门。很巧,我提前赶上了。心潮澎湃的感觉。旁边小朋友的妈妈提着大背包,把小朋友的衣服鞋子杯子等等卷起来装好,一个一个的小朋友通过这个仪式,幼儿园毕业了。
怪不得,我想起前一天在教堂看话剧。我和宝宝迟到了,本来是最晚9:30到学校。仗着离家近,加上宝宝磨蹭我又不着急,结果晚到了几分钟。一推开大门,静悄悄的感觉。一位老师从办公室探出头来,"小朋友们都去St Matthäus教堂了。"我赶紧带着宝宝一路疾奔。路上遇到一个德国妈妈,也是送娃晚了,他们后来回家骑车赶去的。
到了教堂,台上有很多小朋友穿着美丽的表演服,有的扮演大树,有的扮演大象,等等,背景板是丛林。看来我们错过看表演了。只见老师们一字排开,坐在台边,弹吉他,唱歌。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依稀听到意思是祝福上学的歌。爸爸妈妈的爱,天父的爱,一直都在。
然后,暑假后就要上小学的小朋友们上台,红衣主教为小朋友们祝祷,行摸头礼,祷告,最后说阿门。
哦,看到扫地出门的那一幕,联想到前一天的教堂所见所闻。我内心有所震撼。仪式和祝福,多么重要。心理上的准备比形式上的准备更重要。如果空有仪式,没有爱,是嘈杂的,不安的。如果有仪式,满程有温柔的爱和祝福在里面,是让人平安让人勇敢的。
PS:
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德国幼儿园三年只学了这些,但却受益终生!》《德国幼儿园20条》等等,对我而言,我的宝宝还不到4岁,我还没有太多体会。没那么夸张和艳羡。我只是朴素的记录一下海外生活,可以和国内对比或互补。
上文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经历,比如,生日邀请和生日趴体、家长聚会、一对一家长会、课外辅导班、幼儿园个性化相册、幼儿园老师面面观,等等,我会从自己的角度,给大家讲述一个我眼中的德国幼儿园。
感谢大家阅读,敬请反馈,让我有更多的“使命”,带着更多的好奇,在这段海外带娃时光里,更多一些探索和发现。
最美无忧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