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有钱老太太和没钱老太太的晚年生活的故事让我感悟很多。
为啥没钱老太太的晚年生活没有感觉到空虚和不幸福呢?因为她的儿女们都是普通的农村人,受家庭影响,知道和睦谦卑,孝顺统一。
母亲偶尔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女儿的能和母亲促膝谈心。
说婆婆对儿媳似如亲闺女对待,谁也不会相信的,一样的话,如果媳妇说出来,婆婆可能会想偏,这时候女儿就会给母亲解释,甚至会批评母亲,过后母亲也不会计较女儿,对媳妇也就释怀了。
比如以我母亲为例,母亲89岁了,经常给人家摘银花,孩子们都不希望母亲再去给人家摘银花了,从今年开始,我两个弟弟都不让母亲给他们摘银花了。说你不听,你就不要给我摘了。
大儿媳妇说话委婉,对母亲说话都是轻言细语,都是说,天热了就回来,能不摘就不要摘去了,母亲听了很高兴。
二儿媳妇呢,说话直爽,二儿媳妇刚进门就啥活也干,就是嘴说话肆无忌惮,对母亲说,你没钱啊,整天给别人摘银花,我们都忙得很,说你不听,累病了不管你。
母亲听了心里就别扭,遇到这样的事,母亲就要对女儿唠叨了。
女儿就对母亲说,二儿媳妇说不管你了,真的就不管你啦?闺女说了这话你不挑,媳妇说了这话你就不耐听了,人家说的是实际事啊。二儿媳妇说话直爽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女儿不也是经常吵你啊?直到母亲开心了,高兴地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好意,媳妇都好。
母亲有没有退休金,还天天说,我有钱,你们谁也不要给我钱,你们来了买吃的我就要了,给钱谁的也不要,真的到以后没钱了,你们几个伙摊。
母亲没上过学,很传统的一个家庭主妇。大道理不会讲,在她的世界观里,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母亲也从来不爱沾别人的光,比如有常不住家乡的晚辈们看她来过,过些日子,母亲必须让儿子去城里看他们的父母去。
再说,那个有钱顾老太太,她真的就是难为当官的儿子啊?真的就是迷糊到要告儿子吗?真的就是要儿子出16万啊?不是!
顾老太太缺少的就是儿子的陪伴,官儿子不是一步登天,他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以前顾老太太没有为难过官儿子,知道他忙。
可是,现在他退休了,怎么就不能陪陪母亲说说话,在一起吃个饭呢?
前三年不能陪伴有情可原,后来解封了,正月里儿子儿媳去了南边过冬去了,一走就是5个月,回来后,也没和顾老太太在一起说过几次话,更别说在一起吃一顿家常饭了。再加上媳妇说过一句“你没病,不要看了”这句话,我感觉事出有因,媳妇不一定是怕花钱,怕老太太老吃药刺激神经吧?
顾老太太有事往好处想,就不会生那么大气了。医生本来也说过,老太太没病,就是心病。
如果顾老太太有个女儿,女儿给她解释一下,也许就没事了,可就她那脾气,其他媳妇也不敢给她解释了,就包括儿子也没人敢给老太太解释。(儿子解释多了,就会说儿子听媳妇儿的不听母亲的)
那天顾老太太对小儿子说了实话,我哪里是真告他啊,我不给他闹他能知道为啥啊?
过春节不在,回来了,几分钟都坐不住,站一会就走。伤心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生你们呢。
要说陪拌老人最多的还是他的小儿子,小儿子在伺候老人上,他经常说,对待老爷子和老太太,他是问心无愧的。
现在看情况,顾老太太迷糊是装的。顾老太太也说了,官儿子给她2万块钱就行了,但是她不明说,就看儿子给多少吧?
不出事儿,看不出人的本性来。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乌纱帽,看母亲要告自己。就说了一句,在闹就把老太太送到精神病院去,或着把她关到家乡那个院子去,关到那个院子里了,让小儿子操心看着。
小儿媳妇一听,这个不行,那里没有正屋,只是个偏房,冷热不说,那是你母亲,她是个大活人。别说老人没疯,真疯了也不能关。
官儿子说,真疯了也好说,她是一阵清楚,一阵迷糊,真的把儿子告了, 不只是不孝顺的事了。
好在她小儿子在那里住了好几天了,明天是顾老太太的生日,小儿子提前给他哥哥说了母亲过生日的事,官儿子说,明天过来给母亲过个生日,看事情能发展到哪里去?
在一些事情上,儿子真的不如女儿,顾老太太的生日还是小儿媳妇提醒她老公说的,又让他给哥哥说了。(他哥哥也忘了)
老人没有嫌弃自己孩子的,人老了,要的是儿女们的一个态度和陪伴,哪怕一个电话。
话又说回来,也有父母真的把儿女们告上法庭的,那要么是父母真的不清楚了,要么就是儿女们真的不孝敬。
邻居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具体为啥,我又说不清楚,一直想写,又不能瞎编乱造。
要不下一篇写写,母亲把女儿告上法庭了,女儿该怎么办?
7.16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