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而厉:内心温和,表面庄重严厉。温的本字为“昷”,最早见于甲骨文,初为会意字,后演变为形声字“温”,从水,昷声。其本义为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引申义为适中的热度,另有不冷不热、性情柔和、复习、富足等字义。厉的本字是“砺”,原意为磨刀石,如“厉兵秣马”,意为把兵器磨快,把马喂饱。后延伸为“严肃”,后延伸为“严肃”,“严格”,“危险”等意。
威:从女从戌,关于“威”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戊”“戌”本意都是兵器,有了兵器可以制服对方。女子与斧钺结合,其实是取斧钺的权力象征意义。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威,姑也”。“姑”本义是丈夫的母亲。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但是在家庭生活这个小圈子里,婆婆这个女性却可以在儿媳面前大耍威风,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所写的焦仲卿的母亲。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威”字所表示的是一个像斧子一样凶狠的女人,也可理解为有权有势的女人。
猛:健犬也,形声字,从犬,从孟。“孟”意为“长子”、“头生子”。“犬”与“孟”联合起来表示“头胎生的犬”。本义:头胎犬。引申义:健壮的犬(说明:头胎生的犬因为母犬身体健壮、奶水充足,身体的先天条件好,出生后也暂时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争吃奶水,所以一般都长得比弟妹健壮。“猛”后延伸为“勇猛”,“凶猛”,“突然”等意。
恭:恭,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
安:安,会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安”字,由三个象形的独体组成:外面的半包围结构是房子的侧视图;中间是一个面向东方而双手敛在腹前而端坐的妇女的形象右下角是“止(脚的象形)”,是古文字里表示行动的符号,以“止”构字,表示从室外走到室内来之意。整个字是一个妇女从室外走进房内坐了下来,表示“安”字指的是“女坐室内”。在上古时代,毒蛇猛兽等人类的天敌很多,妇女的体质和体力都不如男子,在野地里不安全,只有在室内可免受侵害,得到宁谧。因此,汉族人的祖先便以“女坐室内为安”而造“安”字。
全文理解为:孔子内心温和但庄重严肃,威严但不觉得凶,行为谦恭安详。
这章内容是介绍孔子的君子气质。这种气质可以称之为“孔子气质”,也可以称之为“儒雅气质(女人一般称优雅气质)”或者“君子气质”。形成这样的气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阅历、修养。还要有时间的积累。
男人要儒雅,女人要优雅
有人说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确实是这样,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希波利特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比,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多血质,体液中血液占优势。第二种是黏液质,体液中黏液占优势。第三种是胆汁质,体液中黄胆汁占优势。第四种是体液中黑胆汁占优势。
后来古罗马医学大师盖伦基于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提出了气质这个说法,并对应性的替代了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的概念。概括来说,多血质对应着活泼型的气质,粘液质对应着安静类型的气质,胆汁质对应着兴奋型气质,而黑胆汁质对应着抑郁型的气质,这四种气质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有人说气质是后天形成的,也对,气质也指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这里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比如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语言艺术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等。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且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要形成儒雅气质,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 内心仁厚。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仁就是“爱人”,对每一个人都要有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孝顺,对子女要慈爱,要关爱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待陌生人要温和善良,孔子学生子贡曾评价孔子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长期坚持,慢慢就培养出“温”的气质。作为教育家,孔子对学生们是严肃认真的,长期以来就有了“温而厉”的气质。
2, 有情有义。
人是有血性的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动物,在对待同类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应该有敬畏之心,同情之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论语》有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就是孔子对生命的敬畏。孔子的朋友去世后无人处理后事,他主动提出他来负责,这就是孔子对待朋友的“义”。有情有义的人内心是坦然快乐的。
3, 品德高尚。
孔子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乡愿,德之贼也”,“德不孤,必有邻”。不负责乱传播小道消息的人是会被道德抛弃的,没有正义感的“好好先生”是破坏道德风尚的小人,孔子还曾批评子贡的“方人(背后说别人坏话)”行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会有很多人靠近他,他的内心是安详的。
4, 有爱有恨。
孔子不支持以德报怨,也不赞同以怨报怨,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就是没有原则地纵容恶人,以怨报怨显得不够宽容大度,用讲原则的“直”来报怨才是最合理的。孔子还说“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认为,不但要懂得爱人,也要懂得恨人,“威而不猛”的气质就是这样形成的。
5, 宽宏大度。
孔子的一个学生公伯寮背叛孔子,诋毁子路,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想帮孔子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孔子不同意,他认为“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意,公伯寮微不足道”。宋国贵族司马桓魋谋害孔子,但孔子并不嫉恨他的弟弟、自己的学生司马牛。对于不同的学派,孔子是包容的,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反对攻击不同学派。他还拜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为师。
6, 博学多才。
孔子非常好学,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他坦言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自己的知识是靠自己努力学来的,他严厉要求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要勤奋博学,他曾骂白天睡懒觉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孔子主张“不耻下问“,“学无常师”,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7, 志趣高雅。
孔子会喝酒,但从不多喝,他的业余爱好除了读书就是弹琴,他还擅长多种乐器,演奏和鉴赏能力都非常高,他在齐国听完韶乐后兴奋地手舞足蹈,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还在鲁国指导宫廷乐师演奏音乐,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孔子总结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也有三种。
8, 刚直不阿。
孔子对野心家阳虎非常厌恶,阳虎多次拉拢他,都不为所动,孔子甚至公开羞辱、戏弄阳虎。在司寇任上,遭到排挤,孔子坚持原则,毫不畏惧。在“夹谷会盟”时,孔子大义凌然,齐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还被孔子的气势征服,归还了曾经被侵占的鲁国领土。孔子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就是不能趋炎附势,不能失察失误。孔子还说过:“君子周急而不济富。”
9, 乐观大方。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一行人遭到宋国贵族司马桓魋的追袭,孔子一路颠簸逃到了郑国,跟学生们走散了,孔子落魄潦倒,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孔子听说后大笑,夸对方形容得非常传神。言偃做武城宰时,孔子带领弟子去看望他,看到言偃用礼乐教化民众初见成效,孔子笑着说:“杀鸡焉用牛刀”?弄得言偃一脸尴尬,孔子补充说:“开玩笑啦,言偃做得对”。
10, 尊老爱幼。
作为一个鲁国司寇,代理国相的高官,孔子毫无架子,他回到家乡参加宴会时“杖者出,斯出矣”。意思就是:散席后,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出门了,他才出门。孔子驾车在路上被调皮小孩刁难,他不生气,还配合着小孩,拜小孩为师。
11, 仪容得体。
孔子很注意形象,他曾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的老朋友原壤因为坐姿不好,被他骂:“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在祭祀仪式上,非常注意仪容仪表。
12, 语言技巧。
孔子很重视语言艺术,他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还强调要“敏于事,讷于言”,即少说多做,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还很注意说话的环境和场合,在家乡,他多听少说,在朝堂上,他侃侃而谈。孔子还说:“不知言,无以知人。”意思就是不但要会说,还得会听。
13, 谦恭有礼。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欲望,言谈举止都要规范,不同场合,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礼,“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的就要问,不能乱来。《论语》中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还公开批评“三桓”越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去世时,他坚决不同意用自己的车当礼车,因为这是越礼的。
14, 重义轻利。
孔子多次提到“义”,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每个人都需要利,但必须在“义”的前提下去获“利”。《论语》还提到“子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 要知天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就是知天命,知命不是认命,人要努力做事,但要少抱怨,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家庭条件都不一样,要明确认可这个事实。《论语》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利,但经常赞扬知天命和有仁德的人。
16, 慎交朋友。
孔子总结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告诫我们交友要谨慎。不然对我们的人生,事业都不利。孔子还说:“勿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和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要跟“有道”的人在一起,并匡正自己。
17, 忠实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诚信是立身之本。孔子还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人要自重,才有威信。忠厚诚信的人,更容易立足于社会。
18, 坚守节操。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就是说:君子再穷也会坚守节操,小人一穷就开始胡作非为了。穷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但是节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
19, 成人之美。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就是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不会帮别人做坏事,小人却相反。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做事光明磊落,心里坦荡,小人做事阴险,内心不安,所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气质。
20, 君子之争。
君子有所争,有所不争,该争的要争,而且要争而有礼。孔子说:“君子之争,必也射乎!揖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之争就像射箭比赛,作揖上场,下场后一起饮酒!当然,在“仁义”面前,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21, 多见多闻。
孔子曾说:“多闻阙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主张要见多识广,开阔眼界,他周游列国也带上学生们,让他们多长见识,他曾带上学生去看大川,并教育学生“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乘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
22, 节俭朴素。
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之本”,他说:“礼,与其奢奢也,宁俭。”子贡说的“温良恭俭让。”其中的“俭”就是俭貌,低调不张扬,朴素大方的意思。
23, 尊重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都难以接受的行为,态度和语言,就不能用这样的行为,态度和语言来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4, 待人热情。
孔子说:“出门如迎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意为待人接物要像接待贵宾一样热情,诚恳。指使别人做事时,要像承办大的祭祀仪式一样庄重严肃,认真谨慎。
25, 要懂羞耻。
没有羞耻心的人是可怕的,就像野兽一样活着,他们不会脸红,做事不择手段,孔子提出人要“有耻且格”。就是懂得羞耻,还要有人格尊严。孔子还说“邦无道而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混乱的时候,如果很富有,就是耻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