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岛》回来看。
当小说看,人名地名都太长,没去记。
玛丽娅也因麻风病被隔离(就不说驱逐了吧,太残忍)到了岛上,与医生的相处激发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而曾有婚约(事实是,如果不是生病被隔离,她还有一个月就要结婚,嫁给姐夫的堂弟马诺里)的玛丽娅意识到,与马诺里共同生活也许是另一种终生监禁,不会比她被判到岛上好多少。
然后蹦出一条新闻,林丹承认出轨。
呵呵了一下,继续把小说看完。不提结尾的无力吧,我又写不出来,不当喷子。
然后开始关注下林丹事件的后续进展。
各种段子和解析,彷佛成了全民的娱乐。然后大号们开始预言谢杏芳会选择原谅,再然后谢杏芳果然选择了原谅。
对啊,不然呢?孩子还这么小,大家又都是公众人物。只是,如咪蒙所写的某一句,选择原谅的谢杏芳,会不会在那个时候感到恶心?
掉在屎上的钱,捡不捡?
朋友没有类似的案例,我也编不出什么故事。
但周围怨妇是有的,比如前面几篇提到的老公宁肯钓鱼也不愿意在家陪孩子的那位小店主朋友,十次聊天有九次半会提到不争气的老公,不和谐的公婆,自己被他们合伙气的浑身是病的身体。。。。。。
同情吗?不至于。我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更别提曾经也像她一样,见人就抱怨生活的不公,公婆的冷漠无情。但是孩子日益的成长点醒了我,生活是向上和向前的,如驴拉磨的在原地转圈,这辈子我都够不着那根胡萝卜。
也每次在她抱怨老公时,或者诉说身体的痛苦时,或者描述公婆的奇葩时,贡献耳朵并每次真心给予建议和意见,虽然这些建议和意见通常雷同,而她要的也并不是它们。
每次她的诉说里,除却她跟老公或者公婆对话细节差异,大体上总是差不多的。
比如结婚多年,婆婆不把她当家里人,每次回婆婆家,婆婆总是故意做她不吃的饭,但是跟自己儿子说特意为她做了什么,而这个心盲的男人便会觉得自己妈妈真好,老婆事多不识趣不孝顺公婆打死都不为过;
比如老公关了店门出去上网或钓鱼回来却怪她管不好孩子,说孩子在她手里就完了;
比如除了胃病之外,心脏开始有杂音,就是因为让那奇葩的一家子气的时;
......
为什么还要听?因为她需要诉说,而我需要在别人的狗血里找到一点平衡。
为什么要给她或许根本没有听进去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那些话,是用来劝服自己的。劝自己要跟公婆保持好距离;劝自己要不管在什么境况下都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劝自己不管老公如何不着调都要给他不能拒绝的父子独处时间;劝自己不要囿于鸡毛蒜皮只管前进以离那些琐碎越来越远......
人是需要比较的,比上知不足而进取,比下知足而静心。
劝的再多,心里也想过多次,如果我在那样的环境中这么多年,早就忍不了而分开了。却不敢劝她,因为那是她的人生,一地鸡毛也好,花团锦簇也好,我只能送炭或添花,却不能去扫地或者折枝。
她的钱没有掉在屎上,只是多次掉在泥坑里,捡起来擦擦晾干总还能用。或许到了花不出去的时候,她会认真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办。
而在这之前,她会一直将自己监禁在这个泥坑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