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报告怎么写?”
“百度呀!”
“领导让我做一份有关环保的策划书,可是我没做过,你有模板吗?”
“百度啊!”
遇到不会的就找百度,似乎成了我们对待问题的一种习惯态度,而且这种依赖与日俱增,甚至有时候我们连说话都要百度一下。我们变得懒于思考,只会张口就问,忽略寻求答案的过程,变得心浮气躁,毫无生气。
网络正在蚕食我们的大脑智商,虽然说网络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但是使用网络的方法却简单无比,你不需要有大学教授的学识,只要轻轻敲打键盘几下,就可以获得与大师相同水平的论著和解答。这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正在丧失的一种前兆?
学术论文原本是一件极其严肃苛刻的事情,但是自从有了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于是好多人就开始跳过实践思考环节,直接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组合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种现象在大学较为常见,虽然有关学习出台了查重机制,但是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类似的事情出现。没有实践得来的经验终究不是自己的,不经过大脑反复思量,那些东西终归会被遗忘。
以前出门,我们总会查阅地图,寻找去往目的地的路径,并记录下来。可是现在有了导航软件的存在,我们再也不需要记忆路线,就连回家上班,都完全靠导航。一来它可以帮我们算出最短路径,而且还可以估测出达到的时间,这样就给我们出行计划带来了更多的参考和便利。尤其到了一个陌生城市,放在以前,我们从下车开始,就需要问路,然后打车等等。如今有了导航,我们只需要输入目的地,它就会像一个老熟人一样给你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减少了你走冤枉路的几率,同时避免了问路的尴尬。可谓是现在出门必备神器之一。
当你依赖某一东西到了极致的时候,一旦失去,你就像折翼的鸟儿一样飞不起来。
曾经报道过,一位女司机听从导航地指示,一路把车开进了护城河,曾经我也被导航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对于现实的生存经验,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变得越来越弱,倘若手机没电,没网,我们就真的抓瞎了。
吃饭,网上点外卖;买东西,网上购物;看电影,手机上观看;取钱转账,网上一键操作;付钱,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支付……中国正在被网络所包围通知,每个人就像一个个点,网络像一条条线将其连接在一起,看似四通八达,实则每一条线都是单线传输。拉近的不是彼此之间的距离,反而是筑起一座无形的高墙,稀释的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情感。
网络利弊各有千秋,无可置疑它带来的便捷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带给我们的依赖也是潜移默化的。它是工具,我们是使用工具的人,责怪工具有些可笑,所以还要把目光聚焦在我们自身上,如何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保持我们人类大脑的进化和升级,刻不容缓,不然就会出现电影里面的场景,我们被机器所奴役,到时候真正想要脱离就并非那么简单了。
合理使用网络,发挥我们大脑思维逻辑能力,只有加强自身能能力的提升,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