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时常感到很焦虑。
明明想好好静下心来看下书,刚坐到舒服的沙发上,翻开书的某一页开始看。
过了一会,想喝水,起身倒水,发现阳台上的花好久没浇水了,于是喝水变成浇花了。
再回到沙发上,进来一条信息,是许久未见的闺蜜,问你在干嘛,结果你不好意思说你在看书,就说不舒服,在家休息。结果闺蜜直接打来电话慰问,东拉西扯讲了半个钟,才挂电话。
换个姿势躺沙发上,觉得太安静,应该来点音乐是要安静点的呢?还是愉悦点呢?算了,试听下,磨磨蹭蹭又过了许久
猛然惊醒,回到书上,这会你发现,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你却还没翻页。
以上描述的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尴尬一旦出现,必然压力巨大无比,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使当事人做出荒诞不经、让其他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本书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被管理的只能是自己。心智与智商不同,关于“心智的开启”,俗话说的“开窍”,心智被开启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的生活,心智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开启了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断。
更进一步的说,本书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那要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本书讲到要勤于思考,而独立思考, 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1.概念清晰,例如: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焦点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2.接受不确定性,未知永远存在。例如:神与怪,都只是人们基于种种原因,拒绝接受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应景解释”。而拒绝接受的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3.甄别因果关系
“因为A,所以B”的基础因果关系,也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双盲测试,这种思考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审视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的理论依据。
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4.清晰举证责任,例如: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
5.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
6.对立论证,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例如:工作中总有些人抱怨老板或上司很蠢。可是,上司真的很蠢吗?那自己又为什么用宝贵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这个“愚蠢”的上司打工?而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愿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在爱莫能助的时候自行离开。
7.拒绝张冠李戴,论点和论证之间毫无逻辑联系。例如:将字母a到z分别编上1~26的分数(a=1,b=2…z=26),然后比较不同单词的分值:Knowledge(知识)得到分数96分,Hard work(努力)得到分数98分,Attitude(态度)得到满分,得到结论:态度改变一切。
8.一定要辨析感悟: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应注意多花心思分辨,也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9.加上恰当又正确的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纠正不良语言习惯,拒绝“刻板印象”。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买单”,想要避免这种尴尬,那就想想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可以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越早开始越好。
《把时间当做朋友》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