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文关怀之十方净土

人文关怀之十方净土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5:17 被阅读23次

    佛陀成道,说法利生,如海上渡舟;使人脱离苦难,登达解脱彼岸。大乘佛法不取个人解脱,希望不要一味坐船出离;而要效法渡舟,能够到达彼岸却不靠岸,不断往来利益他人。目标变了,技巧当然有所不同。所以倡导人人成佛的大乘,便只能开发新的教说。

    此外佛教法中,还有一个限制:一处世界,同时只能有一佛住世。似乎人人都在此处成佛,遥遥无期,为大乘理论造成困扰。如何使人人都能看到成佛之希望呢?便只能扩充十方世界净土,以此满足需要。

    十方净土,随愿得生。依佛法说,诸法平等;一切佛所证悟的,福德、智慧、大悲、大愿,悉皆平等。然而大乘偏赞弥陀净土,这是值得玩味的问题。如果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所以特于此土有缘,这不过是方便说。

    在十方净土中,有二处是古典而又重要的:东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其中,极乐净土可说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传入我国,经数百年沉淀,普遍导向西方净土。可说是无数专家、群众的共同趋向,成为历史的选择,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梵语阿弥陀(amita),本义无量,有通、别两个含义。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别: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固化了,特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通别二义,可以举二部经来说明。

    《观无量寿佛经》,专述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中第九观:观阿弥陀佛的色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是说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

    《般舟三昧经》,又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念佛三昧的经典。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

    所以观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并还兼带着对于一切佛的通义。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这在大乘佛法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义中是容易销释的;得到特别赞叹宏传,这是重要的理由。

    在梵语amita后,附加âbha(amitâbha),译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阿弥陀佛与太阳(光明)信仰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即有以太阳为崇拜的对象。佛法本无此习,但是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太阳崇拜思想,也就方便含摄到阿弥陀之信仰中。

    在一般的民族文化中,落日总被视为光明的归宿。而印度人却认为:太阳落山次日东升,是一切光明的归藏而又显现。佛法说涅槃为空寂、寂灭、本不生,而于空寂、寂静、无生中,又起无边化用。佛法以寂灭为本性,同落日一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的究极所依。

    《观无量寿佛经》中,第一观是落日观,逐次再观水、地、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是以落日为根本曼荼罗,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依太阳而生起显现。

    《无量寿佛经》(即《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因阿弥陀佛位在西方,故特别重视西方落日。说明白些,这实在就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之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

    在梵语amita后,附加âyus(amitâyus),译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的一名。大乘经里常说:佛是常住涅槃的,涅槃不是灰身泯智,不是没有,这和日落西山的意义相同。所以佛的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无量寿,诸佛皆同。

    寿是生命的延长,众生对于生命,有着本能、深刻、永久的愿望。由此影响到宗教,一神教教人归依上帝得永生,道教教人修仙求道得不老。人人都想永恒不死,这是外道神我特色的说教,反映出人类意识中的永恒存在的共同心声。

    这在大乘佛法中,摄取而表现为佛不住涅槃的思想。不住涅槃,即是超越生死,是对于众生要求万寿无疆的适应。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在无限光明、寿命中,既代表着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

    因此,阿弥陀不但等于一切诸佛,还有无限光明、寿命,成为一切人的最高崇仰。包括后期的密宗大日如来,也是以太阳光明的永恒遍照而形成的。如今宏传净土,每每着重在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的依报庄严,这在弥陀净土的信仰中,显得过于庸俗了。

    阿弥陀,在其内核义含的流传中,又与“阿弥唎都”相融合,如“拔一切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所说的“阿弥唎都”。“阿弥唎都”(amṛta,或音译为阿蜜㗚多),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我国称为仙丹),译为甘露。

    在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一向表示永恒的涅槃,与阿弥陀的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无量佛、无量光、无量寿,为阿弥陀佛名号的主要意义。阿弥陀──无量,这才是本义,如《般舟三昧经》说;又如无量光,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的阿弥多婆耶;又为无量寿,如《无量寿佛经》说。

    光是横遍十方的,如同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遍。大乘经中,每每描述,佛在说法前先放光明,即象征着慧光的遍照。(波斯、印度宗教,全都崇拜光明,并将光明看作生命的延续。)光明,总是象征着快乐、幸福、自由。佛法的智慧之光,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

    依常情说,畏惧黑暗,渴仰光明,这是人性、是本能,所以总是希望前途光明。在无限光明之幸福、安乐、自由的希望中,充满无限的安慰。通过光明,驱散黑暗(邪恶),远离不幸,这是人类的一致追求。

    再说东方阿閦佛妙喜净土,这是大乘初兴于东方较流行的净土。有关阿閦佛国的经典还不少,不过没有极乐世界普遍。求生阿閦佛土虽不专注于念佛,但也说到着重在胜义智慧的体证空寂──法身。如《维摩诘经》说:观佛时,“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汉末开始流通的《阿閦佛国经》说:“如仁者上向见(虚)空,观阿閦佛及诸弟子等并其佛剎,当如是”。一切法如虚空,即一切是法性、法身;这是与般若思想相呼应的。我国流行的大乘佛教,重视念佛及净土,但对于这一面,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

    此土与《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关系密切。《阿閦佛国经》说:此佛以广大行愿成就世界,非常清净庄严;阿閦佛般涅槃后,有香象菩萨递补其处。《般若经》着重菩萨大智,《维摩诘经》发扬菩萨大行、庄严佛国,两经都有加持得见妙喜净土的记录。

    相对阿弥陀佛净土,则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关系密切。在《入法界品》末,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其中就说到要“导归极乐”。此经虽然译出极迟,但这一思想确是早有的。

    如佛陀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即是《普贤行愿品》的颂文。此外,东晋译《文殊师利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普贤)菩萨经》,意义也与《行愿品》一样。

    “忏悔文”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经的列众序德中,说具“普贤行”,这都反映出阿弥陀佛信仰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普贤行愿品》的关联。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识,就教授了念佛法门。念佛的国土、名号、相好、降生、说法等,是从“假相观”着手的。这与《般若经》及《观阿閦佛国经》的着重在“真空观”,见一切法如即见如来的法门大不相同。

    《华严经》“兼存有相说”,与后起的密宗及极乐净土思想,都有深刻的关联。《维摩诘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名《大不可思议解脱经》,这都是极有意义的,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妙喜、极乐两大净土一东一西,彼此都有交流。《月明童子经》说月明菩萨,先发心修行求生阿閦佛国,没后再生阿弥陀佛国。另有《决定总持经》,说到月施王(阿弥陀佛)供养辨积菩萨(阿閦佛)本生。从这二部经看来,是先阿閦而后阿弥陀的。

    《贤劫经》说:无忧悦音王,供养护持无限量宝音法师。法师即阿弥陀佛,王即阿閦佛,王的千子即贤劫千佛,说明阿弥陀佛是先于阿閦佛的。

    东西二方所表现的净土不同,从教义说:阿閦译为不动,表慈悲不瞋,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

    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无量的大愿大行,如《华严经》所说的十大愿行,庄严佛果功德。一切是无量不可思议,无量佛、无量寿、无量光,这是重于果德的。

    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的究竟圆满;阿閦佛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这二佛二净土,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如太阳是从东方归到西方的。而菩萨的修行,最初是悟证法性,发真菩提心,从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阳的从东到西。

    阿閦佛国,重在证真的如如见道;阿弥陀佛国,重在果德的光寿无量。这在密宗,东方阿閦为金刚部,金刚也是坚牢不动义;西方阿弥陀为莲花部,也有庄严佛果的意义。所以,这一东一西的净土,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菩提道。

    也可解说为:弥陀为本性智,而起阿閦的始觉(先弥陀而后阿閦)。但现在的净土宗说,丢下阿閦佛的一边,偏重于西方的一边,不知如来的无量果德,必要从菩萨智证的不动而来。惟有“以无所得”,才能“得无所碍”;一如后来禅者所不懂的,须先有文字,才能不立。

    忽略了理性的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净土,不能不专重于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不免与一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样了。

    在大乘佛教的健全发展,与大乘行者的完整学程中,理智的彻悟与事相的圆满,二者不可缺一。印度佛教,即渐有偏颇的倾向;中国的佛教,始终是走向偏锋,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不能完整圆融,统摄一切。

    如禅者的不事渐修,三藏教典都成了废物;净土行者的专事果德赞仰,少求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东方的阿閦佛国,几乎无人听见,听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是净土思想的重大损失!

    此外,印度之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形大概可分成三个板块:北部是喜马拉雅南坡骤降山地,西北留有“缺口”。中部是广袤平原,南部为西高东低的德干高原与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东西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使得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

    东方是太阳的初生之地,充满了希望,所以说无相,避免大众的执着。西方是太阳的下沉之地,充满了阴郁,所以说不灭,避免大众的悲观。这也是一种特殊性的饶益方便与寓意。

    再说药师佛,最初见于密部的《灌顶神咒经》。从药师的名义开发,喻佛为大医王,救济世间疾苦。后来译出的《药师经》,一如弥陀之四十八愿,说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有夜叉、罗剎为护法,这都具有早期杂密(也称事部)的典型特征。

    在初期的大乘经中,此一信仰是没有地位的。传入我国后,人们对于药师佛的东方世界,产生一种特殊的概念联结,即东方象征着长生,代表了生机,以至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而阿弥陀佛在西方,代表了秋天,属于肃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

    《净土安乐集》说阿弥陀净土在西方,即说:“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故西方净土为人死后的转生处,成为一种临终关怀与安慰。

    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成了死后的往生处。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为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是学死;到此,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可说变了质。

    西方净土,本是代表了──无量光、无量寿的永恒与福乐的圆满,那是后人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閦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即被误会作“等死”、“逃生”、临终关怀,这哪里还是大乘佛教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文关怀之十方净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e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