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作者: 蜉蝣舟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22:35 被阅读0次
    人文关怀

    文/安若木槿

    带着偷情的心情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有个词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搅扰心房。

    人文关怀。

    大学时,基础写作老师某节课上说,她以前看到某个学生的作品时,感到一阵惊喜,因为她在那个作品里看到了人文关怀。进而说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在作品里体现出人文关怀,是很可贵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多会看到自己。又说一个好的作家,作品里必然有人文关怀。

    那堂课应该在大一,老师谈到这个话题时,我是有些羞愧的,因为“人文关怀”这种东西,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奢侈。一直以来我都很穷,贫穷入骨的那种,从精神和物质两个项度而言都是如此。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工作之后,经济情况比学生时期稍宽裕了些,阅读量也为着专业课任务增加了不少,却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缺少人文关怀。

    从小,若学校或班级有什么募捐活动,只要不是强制的,我绝不主动捐一分钱,如果大部分同学都捐五块,我绝不捐十块。至于谈到“助人为乐”这个话题,上大学以前,人家不找我,我是不会主动提出给谁帮忙的,上大学之后这种情况倒有所改善;当然,我也讨厌求人,基本上自己能搞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现在回过头来想这些,总忍不住自嘲:毕竟我不是杜甫。

    孟子有句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偏不,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南村群童抱茅入竹林的情况下,无奈叹息之余又抒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愿。他穷也想兼济天下。“人文关怀”在他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优秀诗人,独他一个诗圣。在这样一个崇高的人格面前,我感到一阵惭愧,但不至于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现在一半取决于过去的经历,一半取决于对过去经历的思考。

    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三毛虽然少年叛逆,但家庭完整幸福,父母对她一直都特别宠爱。我呢,曾经跟朋友自嘲地说,这么多年,我没长成社会毒瘤而平凡普通地活到现在,已经更棒了。这大概要得益于我的迟钝和当初世界的狭小——以前我总以为幸福是电视剧里才有的东西——直到上大学后,看得更多,经历得更多,也承受得起了,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多么地不幸。

    在我开始有清晰且连贯的记忆的年纪(九岁左右),那大约也是父母感情变坏到足以影响字母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飘荡,继承了外婆坏脾气和重男轻女思想的母亲,将她对父亲和生活的一腔怨气全发泄在了懵懂无知的大孩子——家里唯一的女孩——我身上。对此我曾不止一次地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而比那更早的两年前,几乎是从刚转学到这附近一所小学起,我便被卷入了一场长达十一年的校园暴力,一直被孤立到高中毕业。

    贫穷和孤独,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我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却也没有余裕施舍。在漫长的时光里,为了自保,那颗贫瘠的心脏早就不由自主地长好了一副厚且结实的、名为冷漠的盔甲,轻易不能被触动。

    由灰暗的经历产生的阴暗与腐败之气,一直盘旋在心灵的某个角落,挥之不去。与之相对应的,是性格里某种乐观得近乎傻气的成分,它总让我在倒霉的时候告诉自己,还好更惨的事没发生。这一切使我不至于过分悲观、偏激,却也难以做到热情大气。我身上的基调是安静冷淡的,是淡蓝色的。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曾给我文字里的淡蓝色灵魂镀了一层暖黄,可当暖黄渐渐褪去,淡蓝依旧。

    这两三年,尤其是最近这半年,为着学习任务,古今中外的名著读了不少,让我受益匪浅,可很多书在读时,总仿佛隔了些什么,无法沉浸而随作者的笔墨喜乐。直到三毛。她的名字,我大概中学时期就知道了,和张爱玲一起,作为我一直听说而从未读过的作家。张爱玲去年买了大半,也读了大半,三毛一直如雷贯耳却不曾接触。那天,我在刷学生期中试卷,有道阅读题,文章名为《芳邻》,作者三毛。

    读完那篇散文,我有将三毛所有作品都买下的冲动。然后我买了一套三毛全集。书一到我便翻开了其中一本,书名为《撒哈拉的故事》,它零零碎碎地记录着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那篇《芳邻》便节选自本书。三毛的文字有种轻易让我跟着喜乐的魔力,当“哑奴”被拖走时,我跟着她一起难过;当沙伊达和鲁阿被乱枪打死时,我跟她一起悲伤。我知道,使这些文字产生力量的多重因素里,有一种,名叫人文关怀。

    读书越多,经历越丰富,越能明白人文关怀的可贵,也自然懂得了,当初老师话中的含义。但我依然明白,它对我而言,还是一种奢侈品。在有余力关怀他人之前,我得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写不出好的作品,我想,起码要写出内心真正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文关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p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