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劲”这个词相对我们来说都很熟悉。“较劲”这个词既可做为褒义词用,也可做为贬义词用,它是个中性词语。
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合理的“较劲”?什么时候较劲是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分清的。
有的时候,较劲是一个重要的进步的动力。
想起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就是因较劲引起的。刚上高二的时候,女儿的成绩也就在班上10名左右,居高不上,停滞不前。做家长的都希望她再加一把劲,在高考前最后冲刺一把。我正苦于没有找到特别办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孩子的成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前进了一大步。
具体什么原因呢?是“较劲”作用让她快速进步了。
学生进入高三的时候,学校要根据上次的考试重新编排班次。具体原因,我不是很清楚。和她学习不分上下的闺蜜却因成绩相近分到了不同的班。原来的近距离成了远距离。女儿很苦闷,于是把关注对方的成绩当成了她前进的标尺。
每次考完试,她总是通过别的途径打探对方的成绩,然后和自己做比较,看看自己的弱项在哪里,然后就会自觉的查缺补漏,孩子和她的同学较上劲了,我暗暗地高兴,她让我省去了很多操不完的心事。
每当晚自习回来还再学习一段时间的时候,反而我劝她“早休息吧”。她总是说,“一会,你先睡吧”的话题回应了我。
著名伟人毛泽东曾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心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家长的关照和督促仅仅是外因,孩子的内心是内因。只有内心深处想学习了,孩子才能成长进步。
所以引导孩子学习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内心对学习感兴趣,然后家长的外因提供优质服务,孩子学习才能更好的进步。
“较劲”让女儿的内因起了作用,正是这正确的较劲,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其实,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不妨借鉴一下未尝不可。
但是选择较劲的双方要平分秋色,不分伯仲。不分上下,差距大了,时间长了,就失去追赶的耐心。差距太小,失去动力。
产生较劲的时候,要看情况,良性循环的较劲会推动着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水平。
但是较劲并不是都是好的,有的时候,产生错误的较劲得不偿失。
今年我曾陷入“较劲”的怪圈,错误的较劲反而让自己有劳无逸,疲惫不堪。近年来推行“走路”这个运动,于是我也参加了走路的微信运动。每天让自己力争保持在一万步左右。有次无意中从微信运动里发现一位好友,经常比我走的多。一种较劲心里觉得我也不能走的少了。每天都想看看她走的,然后我就出去再走赶上她的步数。
时间一长,我感觉这种较劲已成了我的心里障碍,慎重考虑后,我毅然决然的把彼此的步数关闭了。
逼迫自己从这种不健康的怪圈走出来,每天按照自己计划合理运动,阻止了因较劲而萌发的恶性竞争,我也感觉释然了。
较劲既然是个中性词语,自然就会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那我们就要学会正确看待较劲起的作用,对我们有好处的、有积极因素的,我们就可以较劲,发挥自己的潜力,促使自己进步。
如果较劲仅仅是一个虚荣心的心里在作祟,我们就要及时止损,防止我们进入较劲的怪圈。正确的把握较劲的心里作用,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