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尤其是佛家最讲究“缘”。在人生之际发生不期而至的邂逅相逢,或巧遇,巧合,双方一阵惊喜时,便道是缘分,从此结缘。说到我与文学纠结,是不是也是缘分呢,还得从四十年以前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当时最多的是从晋华厂俱乐部图书室借阅,读得中间就对文学有了好感,并且尤其钟情于诗歌。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简洁,语言精练,生动,意境深远;外国诗歌,虽是翻译也是创作,形式别样,自由,语言情调迥异,更易掌握,深深地吸引着我,振动了我的心弦。从此,我有目标地,有意识地以写作,诗歌创作为主阅读学习,并且接着读了许多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美学著作,著名诗人作品,并且开始订阅国内一些文学期刊如《诗刊》,《文学评论》等,正真成了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
古人尝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宋·张戒),现在想起来,我一生追求文学写作,诗歌创作,虽然纯粹是个人无意识,究其所以也算是人生志之所以吧,完全出于自己之性情,本能,这大概就是与文学的缘分吧。由读书引导走上文学之路,今日细细省省,思之。我硬是靠着一腔执着,顽强的毅力在求生存,为生活奔波之路上,对文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自修,自学,自问,自思,并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笃行之,从而提高了文学写作能力,有了文学创作的功底,几十年走过来,也颇有收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创作成果来之不易,尤其像我这样寂寂无名的普通劳动者的文学创作者,几十年过去了,我呕心沥血,勤于笔耕,写作不辍,始终不离不弃,不管时代变化,时运交替,坚持下来。成果当自重,不丢弃,不抛扔,因此,才有了汇集在这里的诗文,至于详细从事文学写作活动,详见于本诗中的《我的文学之路》一文。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初我开始写作和诗创作,并没有读到这一论断。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新中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时候。而我大部分诗歌创作是在前三十年,即三十年一个主要特征是“突出政治”,文学艺术创作是为政治服务,即便业余创作也不能脱离这一铁的原则,这就是洋溢在我的大部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特色。尽管如此其实还未必达到那个时代的要求,辑录在这个集子中的无论是十四行诗,抒情诗,还是友谊的篇章,朗诵诗,叙事诗都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当时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所激发的感情,触动了创作灵感而创作的。还有一些文学评论文章,比如《现代诗之一瞥》就是这样。那时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由《诗刊》社主编出版了一套《诗文丛书》,包括十二名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我特地邮购一本,读后甚为感慨,于是就写了这篇书评,这也是我那几年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直至本世纪的2014年,读了报载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记忆文学》后有了许多为余秋雨感到愤愤不平应其责难而写了《读余秋雨<记忆文学>感慨》,至于更多的趁时应势的文章,限于诗文集,篇幅所限未收于此。以上这些诗与文章竟然黯然与白居易的论断想契合,就是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有点随白居易的艺术特点:“语言浅白平实,而意蕴精深,情韵动人”。这或许是受了白居易的影响吧,因为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古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我曾下功夫精读细研过,深刻领悟其中妙旨。
岁月悠悠,人生渺渺,漫漫人生路,缕缕岁月情,尽在我简陋的诗行中。
如果说往事如歌,我的青春岁月,我的一生时光,都是自己谱写的低沉而激昂,朴实而真诚的人生之歌。多少年过去了,至今夕阳红时,依然回荡在我的心头,回荡在我的生命之中。
如果说往事如烟,文学之烟对我来说,终生也未能驱散,他曾经熏陶了我一颗向往诗歌殿堂,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从而走着一条坚实,奋发有为的人生之路。紧贴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打着深深的,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了,中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的岁月,不管是鲜花,还青青之草都可绽放出自己的本色。鲜花有自己的色,香,味,青草亦有着自己独特的色,香,味。我的俱往诗作和文章不敢自称鲜花,就算是一把草吧,自古在文学这“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道路上,有赫赫之成名者,也有寂寂无声未名者,都是命注定。成名,幸也;无名,命也,岂有他哉!
幸逢盛世,即便是“下里巴人”草根之流的作品也有存世之机会,虽然是自费,也在所不惜,且自己为此写斯前言。
�3�h�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