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散文想法
游蒙山,论社会建构

游蒙山,论社会建构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11:50 被阅读17次

游山玩水时候,试着稍稍发现不同寻常的差异,是高度变化还是深度有别,我们究竟看到的是什么,这与我们关心的又有什么联系!

社会建构论是后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一,通俗理解为心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没有社会作用就没有心理发展与成熟。用许又新教授话说,社会是个体最大恩人,同时也是最大仇人。

普通心理学对于心理解释是基于个体普遍心理活动的,用不同语言表达出来不同,但是含义一致。比如佛学认为“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阳明心学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哲学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文学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历史学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伟人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诗圣李白说“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常说的励志话语也类似,“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这些都很励志,也很激情,富含哲理,但是都属于个体心理认知范畴,强调的是自我内在认识的重要性,也是儒家学说的“内圣外王”的最高追求境界,但是,现实中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游蒙山,龟蒙山顶上有“小鲁亭”, 石牌上书“孔子小鲁处”,源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简单话语却富含社会建构理论精髓,我们人人生活在社会比较中,时刻处于社会金字塔某个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迥异,思维差异巨大。

不是思维导致视野差异,而是视野差异导致思维有高低。比如登蒙山的感受,假设每到一个高度对着山下拍照,连续十张照片下来,就会发现巨大差异。这个体验人人有,折射出的就是常说的那句话,“高度决定视野”。

比如你想知道当地城市人口多少,财政收入如何,未来发展怎样,假设有机会问市长,市长一定非常详实准确的告诉你,而你随机询问城里某个人,可能知之甚少。这就是高度带来的视野差别,类似的是,在很多新闻评论与建议中,会容易看到高度不同的人思维差异之大。

这个节日也许因为四天假期缘故,各处景点人山人海。蒙山游中,如果随便问景区管理处的人一个问题:这季节一天客流有多少?估计会说不知道。但是假如问景区负责人,人家一定非常清楚,这既是工作职责必需,更因为要以此作为管理决策依据,开展相关大量管理与发展工作,看似一个简单数据,其实连贯的则是思维巨大差异。

有个工地砌砖的故事,记者采访在干什么,有人回答砌墙,有人回答建房子,有人回答建设家园,若干年后,砌墙还在工地打工,建房子的成了设计师,建设家园的成了开发商老总。这是个美好励志故事,现实中其实位置不同导致视野不同更现实。

社会建构论的故事很多,听到这样一个,有个老太太进城看孙子,闲聊时候与人抱怨,“儿子过去很孝顺,现在有了媳妇就不孝顺了”,很契合古语“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子真的不孝顺了吗?即使不娶媳妇还会如过去那样孝顺吗?

其实不是孝顺与否问题,而是社会角色在变化啊!

一个男孩当成为男人,男人成为老公,老公成为父亲,这每个阶段的变化一定是巨大的,导致变化的重要力量就是社会角色的变化。角色变化,就会导致思维与行为的巨大变化。

因此,游山玩水时候,试着稍稍发现不同寻常的差异,是高度变化还是深度有别,我们究竟看到的是什么,这与我们关心的又有什么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蒙山,论社会建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ma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