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百度贴吧是我第一个接触到很多人的网络平台。在那里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交流着知识,闲话着家常。当年我突发奇想点进了微分几何这类贴吧,还真的有几个人。我翻看了所有帖子,最多的是谈论哪个学校好,哪个老板好,偶尔看到研究方向有点交集的就会聊起一点基础和想法。当年我什么都不懂,看着这些谈话只有一种盲崇的冲动。与此同时,我也看到有人会写一些科普,我看了也只觉味同嚼蜡,因为看完之后我相当明白还是没有登堂入室,甚至连门都没看到。后来我就放弃来这种地方,因为我搭不上话,也没学到什么东西。
科普这个词,意为科学普及,原本是好的,例如小时候都看过一些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没有真的收录十万条知识,也算是一种科普,确实能增长了一些知识。但这些书籍,都只适合小学阶段看。我在中学看过一些数学科普,例如华罗庚写的《数学归纳法》那一浅绿皮系列的,这需要读者有一点技术和动手计算,哪怕是印在了书上,也不那么容易普及了。同样,当数学到了微分几何这种程度,是没法科普的。写科普的人原想以简单的语言和叙述介绍一些科学知识,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很有挑战性的,需要将读过的书反复在脑子里提炼整理才能写得出,远比我们读书时写点总结难得多。随着近年互联网交流的飞速发展,“科普”越来越多,例如我待过的贴吧多了很多年轻人“求科普”,也莫名其妙多了一些专门的网站打着科普的旗号吸引了很多鼠辈找存在感。有的鼠辈是将做论文那种搬来搬去的态度转移到网上发言,实际上已经违背了科普一词的初衷。有的鼠辈则是看了一点不知转手几百万次的信息就按自己的曲解来随意引用,以为“我很有科学素养了”。
因此科普一词,经过互联网这种大染缸的洗礼,也同样不幸沦为一个网络用语。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科普一下”这种话,连qq群也常常因为有人不懂某个牌子的衣服,不了解某个品种的狗,或者猫粮,而爆出一句“求科普”。对于日常遇到的新事物,“科普”一下自然没什么问题,有些新东西甚至一看就觉得“也就那样”,不需要再说什么来讲解。对现在的人来说,人造的新事物实在是太常见,而且太容易接受了。然而滥用科普这个词就会造成错觉:当我们真正要搞清楚一个科学问题的来龙去脉时,仍旧以为是很简单的事。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十万个为什么里面那些三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东西了。科学有几百年的发展和数十个分支,还有很多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证实的假说。科研的进程并不是快刀斩乱麻就能解决,扯到脑洞大开想出的问题时,怎么能用科学简单解释一下?
当我回头去看那些帖子,即使我还是没有登堂入室,也能看出所谓的科普都暴露出了作者的水平,仿佛只是一堆数学名词用程序生成的文本。我也有过写科普的想法,可惜天生的挑剔让我无以为继。我最终打定主意,如果有正经书籍看,为什么还要科普?如果我只想简单了解,那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也实在没什么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