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

作者: 桐州一皓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08:53 被阅读9次

    酒是粮食做,喝多也难过。

    民间的大白话说出了酒虫们的心声。

    喝酒不醉,喝它爬屁。

    这是又一种说法,意思是不醉不归,喝多了才够爽。父辈们那些年不管去哪儿喝酒,喝好了的标准就是以醉倒为限。

    第二天一见面,互相问候一声,“昨天没喝好吧?下次再多喝点。”搭话的人马上接上,“喝好了,多了,下次不能这么喝了,难受。”互相吹捧一番,再次逢上酒席,照喝不误。

    尤其是腊月和正月里,也是酒事最多的时候。腊月是因为农事不忙了,多了空闲,不喝一杯不足以虚度这一天的时光。而正月是亲戚互相走动的季节,尽可能的一天只走一家,一直排到正月十五左右最好,这样每天是小酒不醉,浑浑噩噩,日子过得也很开心。

    那些年有一道现在很难见到的别样的景致,河埂边、池塘边、马路边总是有随地倒卧着的一团身影,近看嘴角还在淌着令人作呕的粘液。这就是那些纵酒过量的人,回家的路上把持不住心底的兴奋而放任自己睡在了路边,好在那时马路上的汽车不多,发生危险的概率很小。

    碰上去哪位长辈家正好赶上有一大桌人,桌上是要设立一个“酒司令”的职位的。这个职位,一般是由比东家的辈分低一辈的人来担任比较合适,未喝酒之前,礼数还是分得清的。

    如果是长辈担任这个职位,给你倒酒的时候你会感到压抑,慌得连忙站起来把杯子端起来接住。而长辈也会回上一句“长辈不长理,坐下吧。”让你听着心里稍微润滑了一点,端起杯来也就少了一些顾忌。

    “酒司令”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把瓶里的酒倒满到桌上的杯子里,这需要有足够大的酒量,一定的劝酒说辞,一般人是不好胜任的。

    “感情深   一口闷        感情浅  舔一舔”,“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

    会说的劝酒人词句层出不穷,直到你吼不动了为止。

    正月里在家待客遇上豪饮的亲戚,也不需要你多说,自己就把空杯子送到了东家的面前,随口说声,“给我倒满了,你也满上。”他会把你的酒量跟他自己一样来平等对待,这个时候你不动点脑筋可能就要遭殃了,还没有醉意的人眼睛是雪亮的,你还蒙骗不了他。只能是等他到了微醉的时候,找个空隙你给他的杯子添满酒,却忘了添加自己的杯子。此时空濛的眼睛是看不见的,或者是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

    因为这时候豪饮者正处于大脑发热,情绪亢奋,唯我独尊的时候,也就忽略了你的小伎俩。你端起杯子的时候要注意端杯的姿势,不能让他看见你杯中的酒,然后假装喝上一大口酒,算是一个完美的骗局。因为这种“嗜酒者”,他不喝好会怪你的。

    即便是真有酒量的人,跟酒量小的朋友几个人在一起组成一个饭局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误会发生。酒高的人也许自己觉得说的话很对头,可是旁边听的人会说,你已经喝多了,别再说话了。也许是善意的提醒,也许是对喝酒人的某种厌恶,两种说法如何去分辨呢?

    “酒醉心内明”,喝没喝醉自己最清楚,这得靠喝酒的人自己的克制,自己的酒量大小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到了一定量的时候,罢杯是最好的方法。

    你自己觉得没醉,心里很清楚,可是别人却把你当成了醉鬼。因为喝酒而跟多年的好朋友闹出一场误会,得失几何?

    觥筹交错,热闹的气氛里,如果融入了因误会造成的不和谐因素,会导致喝酒者心里不快,而另一方却自认为自己有理,不想跟“酒疯子”计较罢了。

    归结为三个字:酒之祸。

    小饮为乐,大醉伤身。

    醉酒者有时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兴势掀翻了酒桌的情况也会发生,却全然不顾及下边的后果,杯碎碗裂,甚至会伤及人身,结果如何呢?只会增加一些饭后的谈资,你的烦恼仍在,别人是不会看你的脸色行事的。

    这些年拉酒的习俗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了,大路旁再也见不着“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卧者。家家户户改用了大杯倒酒,你能喝多少,一次性给你倒多少,你自己示意即可,没人会勉强你去多喝,这是一个不错的风俗改变。

    人们常说,“酒凭量饮”,这个量指的是酒量,适可而止的意思。

    “量小非君子”对饮酒者来说,君子不是靠饮酒而得来,少饮是个明智的选择。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古人的感慨,当代人是学不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劝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uk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