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五十六)六尺巷

作者: 海淀老头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06:24 被阅读0次

    海淀的故事(五十六)六尺巷

    小留流第166篇

    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说起四合院的历史可远了去了,陕西岐山凤雏村曾出土了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儿,据说是周朝时期的建筑,它构成了中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四合院建筑,其格局是四面的房屋将庭院包围在中间,里面种植花草、树木从而形成了四合院儿。如果三面有房的话叫三合院,前后两个院儿叫两进院儿。比如三角地4号为四合院儿,前官园25号是两进的院子。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的环境特点,更能形成比较私密的居住环境,其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

       关于四合院的论述较多,今儿咱从另一个视角看看,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一户一院儿,是个完全独立包裹严实的个体,很像一位身着盔甲,威武独立的武士,这也是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性格写照吧。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合院的布局遵循着仁、义、理、智、信、忠、孝、节、诚、恕。并且建造非常的拟人化,北房又叫正房,一般为三间,在奇门遁甲中代表着开、休、生门的位置,它是整座院落的灵魂所在,代表着一个人的大脑“头”,门在中间两边是窗户,代表嘴和眼睛。正房的两边各有一间或两间矮一点的房子叫耳房,像人的耳朵,嘿,五官凑齐了。

       东西厢房代表两臂,南面是大门,越是富足人家儿的门楼,越是气派规制,很像绅士正在抱拳拱手,大门表示着友善、礼仪,笑迎天下客。

       就这样的大门楼儿海淀小镇上很多:

       您还别说,的确小镇上这样的四合院儿和门楼儿很多,随处可见,然而自50年代后许多大门楼都改住房了。

       您想啊,迎客的大门砌死了,也甭笑迎了,可四合院儿的人咋出来啊?不妨事儿“拆”,于是咔嚓下子在墙上开个豁子,人是出来了,可格局破了。

       中原自古注重风水,建造庭院宅园那是有讲究的,比如一般四合院大门并不是在正南的方位上,而是偏东,此为奇门遁甲杜门的方位。你像三角地4号大门就在此位。再比如,元代的建筑大师刘秉忠、明代大师刘伯温他们统统把北京城的城门建在了正南偏东一点的方位上。

       就说“永定门”吧,50年代拆了,结果在2004年又重新修了一个,唉,位置还在正南偏东二度十分的位置上。当然这也是所有被拆除的城门,唯一重建的门,为么?

       说到四合院儿的布局,还有个小窍门儿,如果您内急只管去四合院儿的西南角找,茅房一准在那,哈哈,风水格局使然!

       咱们聊过,四合院儿有着独立、礼仪之意,也有拒绝和占有的气息,这种文化根植久矣。换句话说,四合院独立自我的性格,也孕育着自私和贪婪,尤其翻建新房时总想院子大点儿再大点儿,房子高点儿再高点儿,谁的新房都打算高出一头。

       唉,契约和规矩显形了,相传民间盖房有个规矩,相邻的俩院儿一般间隔2尺,大约半米左右的小夹道儿,有稍宽一点可以当胡同走。您猜怎么着?很多人趁着重新翻盖房屋的机会,尤其手里有点儿什么,背后站着点儿什么的人家,结果一翻建房屋可就搂不住喽,总想占为己有。

       相传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这么两户人家,一户姓吴,一户姓张,原本两家院子之间有个不太宽的小夹道儿。

       唉,张家时来运转,那是高官得坐骏马任骑的档口,多爽啊!翻房子吧,于是打算一并把这小夹道占为己有。呵,不成想吴家也是有组织的人,自然不甘示弱,于是两家撕吧开了,唉,就此拉开了一场势力大比拼的争斗。

       你想啊,张家房子院墙都拆了,就剩一大空场儿了,正急着砌墙呢,可吴家不让啊,于是双方拉开阵势,摆开队型,这不也有空场吗,呵,一个个张牙舞爪还喊呢。

       到底是张家底气足,高喊道:一定要让你吴家知道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你知道我家大人是谁吗?

       吴家也不示弱:难道是李刚?

       张家到是一点不含糊:李刚算什么,比他官大多了!我家大人是当朝的宰相,宰相你知道吗?

    吴家:宰什么的?

    张家一时语塞:宰。。?就是宰你这样的,宰你如同宰瓜切菜一样!你等着。。。

       张家真气坏了,连夜八百里加急上书,临了临了信封上还插上三根鸡毛,不等天亮鸡毛信就发出去了。

       唉吆喂,您知道等人的滋味多难熬啊,全家眼巴巴等着大人回来做主,结果一等不来,二等还不来,您想院墙都拆了,空着呢,你说急人不急人啊。张家自打发出求救信后,天天的盼哟,一天去村口八回就等宰相回来宰人了。

    嘿嘿,你还别说,宰相没回来,家书回来了,张家急忙展开观瞧:

       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当家的说话就是管用,结果呢?结果张家非但没占那夹道儿,反而主动让出了三尺。好嘛,这一壮举也感动了吴家,后来翻盖房子时也让出三尺。

       唉,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六尺巷”也叫仁义巷。甭管怎么说吧,是四合院儿成就了这段佳话。

       然而也许区域不同,观念风俗也有所不同吧,亦或说进化了很多。据说挺老远的地方那的人盖房,就很难发生“六尺巷”这么动人的故事,因为他们一般都把房子盖在院子中心,周围栽花、种树、草坪什么的,并且邻里之间的院墙就是在草地上插上一道不高的篱笆,您迈腿就能过去,唉,为什么能相安无事呢?或许契约使然吧。

                                                           2019年3月18日

                                                           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 海淀老头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淀的故事(五十六)六尺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w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