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短片《调音师》的改编版,印度版《调音师》超出许多人想像。
观后惊艳之余,我不禁感叹: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电影。它比获奥斯卡奖的《绿皮书》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先入为主。这种认知偏差会影响大家正确地判断和接受新的事物,对改编后的故事、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更是如此。
越是出名的小说或电影,改编的压力越大且更难。此片能大胆地跳出原有框架,创意十足。不仅让观众接受了改编,还让大家惊喜不断,实属难得。
该片讲述钢琴调音师阿卡什,为专注音乐创作,假扮成盲人,期间认识了餐厅老板的女儿,并在餐厅驻唱,深得观众热爱。受老影星的邀请,阿卡什为他的结婚纪念日上门演出,意外成为一起凶杀案的“目击证人”。随即遭遇各种出其不意,胆战心惊的的试探,追杀和自保的故事。
它在保持原版故事嫌疑惊悚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让人始料不及的反转,密集的矛盾冲突,紧凑而完整的情节,人物塑造特别出色。对比原版短片看,我们能够对长片电影中钢琴家实验做盲人的心理有更深的认识。
影片几乎具备了一部好电影的所有特质,让人拍案叫绝。
这几天,我常回味电影中的伏笔和细节,觉得它在保持原短片主体上,加长发展的部分更出色。编剧究竟是什么神人,竟有这样的想象力和改编技巧。
在突显本土文化方面,也做得相当成功。主角阿卡什有多处自弹自唱的精彩表演。且在每次心理轨迹变化点上配上一首应景的歌曲。歌曲在此不仅是背景乐,更是男主情感投射的窗口。一如小时候看的《大蓬车》《流浪者》等印度片的歌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热爱音乐的观众来说,观看印度电影不仅是视觉享受,也是令人心醉的听觉盛宴。
这部影片更是如此。
西米与情夫错手杀人后,为掩盖自己的罪恶,开始不择手段,想要消灭所有可能的证人。湿婆母子为了钱,丢弃信仰,不惜与医生配合骗人卖肾。警察与医生为了自身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做人底线,干起杀人勾当……只有阿卡什无论遭遇多少迫害与不测,无论伤害有多深重,始终保持一颗善心。即使对想置自己于死地的医生或西米,也还心存善意。他在西米的刀下救下医生。医生想卖西米的肾和眼角膜换取巨款时,劝医生停手。此举让恶毒的西米感动了。她打开车门,放阿卡什下了车。
只那么一会,西米就后悔了。她调转车头向阿卡什撞过去。突然冲出的兔子救了他。西米的车子翻了。坏人没变好,好人不受他人影响而学坏,人性善恶美丑呈现得淋漓尽致。
是的,善恶只在一线间。当利益诱惑达到某个点面,就会触发某些人恶的一面。从而突现一直保持善行的阿卡什的难能可贵。
另外,影片有意无意地对印度国情和社会状况加以披露和讽刺批判,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回味与思考。

于我而言,看一场电影如看一篇文章。我眼里的好电影不是一笑而过的减压放松,不是靓丽养眼的演员阵容和精湛高超的演技。而是更多地追求视觉与精神感受,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得到提升。
此片都做到了。
不仅如此,它还给我写文带来启发。尤其是对写小说或爱看小说的人来说,更应去看看。其首尾相接的结构,大胆创新的改编,曲折离奇的情节,还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反转,都发挥到了极至。
尤其是开放式的结尾,实在是神来之笔!
苏菲在国外偶遇已是知名音乐家的阿卡什时,默默地走向和以前一样戴着墨镜的他。
阿卡什轻轻地握着她的手,便说出了她的名字。观众的心悬了起来,疑虑堆积:阿卡什的眼睛冶好了吗?他现在是真瞎还是假瞎?
之后两人一起喝咖啡,阿卡什向苏菲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并邀请苏菲来参加自己的音乐会。已有男友的苏菲犹豫了,临别前她对阿卡什说该听那医生的话,把恶毒女西米的眼角膜换到阿卡什的眼睛上。
苏菲以为阿卡什的眼睛真瞎了。
听了此话的阿卡什没有说什么,他拄着兔头枴杖默默默地走开。在昏暗的大街上,阿卡什用枴杖探路行走。观众们的心还是悬着:已有经济条件换眼角膜的阿卡什,眼睛真瞎了?
只见走到路面易拉罐前的阿卡什,提起枴杖用力地把它击得老远。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眼睛冶好了。
疑问继续涌现:他再次假装成盲人的目的是什么?接下来还会遇到稀奇古怪的事吗?
拐杖狠狠的一击代表了什么?对苏菲失望了?认为她也只不过是个为自己利益,不措伤害他人的女子?为她不懂自己而生气?或者他已不是原来善良的阿卡什?
他换上的眼角膜是谁的?是蛇蝎心肠西米的眼角膜吗?他刚才对苏菲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可是他单方面的说词,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有太多的可能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你我,都可在这精彩瞬间解读出千姿百态的意境。
如此高明的改编,这样巧妙的结尾,让观众充满遐想,也为以后拍续集留下更多可能。我期待它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