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君,身体状况不佳,明年将退休。
部门与公司协商,根据他个人情况,建议将他调至照顾岗。
照顾岗特点:工作强度不高,待遇中等偏下。具体到该岗位,日常工作简单巡视和照看,每周工作7天,每周工作35小时。
部门与公司以为这样的待遇A君应该知足。对于他目前这样不能够适应工作要求的身体和情绪状态,适当降低工作压力,顺利过渡到退休是能够找到对他最佳的方案。
A君却并不这样认为,凭什么我一周要工作七天?他找人力资源部主管,也找公司领导,必须能够休周末。
照顾岗部门领导觉得委屈。能够将照顾岗位拿出来给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A君已经很有大局意识了。但A君的工作态度似乎有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来到自己部门,整个部门的风气将如何扭转?
人力资源部门领导觉得委屈。手中只有有限的几个照顾岗位,若不是主管部门领导游说绝不会简单拿出,偏偏A君不领情。该岗位确实周六周日不休,但是工作性质决定,自己也无能为力。况且一周工作时间只有35小时,比正常上班时间的每周40小时还要少,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主管部门领导觉得委屈。从进入到离开,A君作为自己的下属,自己已经尽可能为他争取利益,可惜拿出去的面子让他啪的一下扔在了地上。
最后,A君会如何呢?
2
B君,身体状况不佳,走路都成问题,明年将退休。
正常情况,B君休病假。
一日,B君前来上班。
问,病好了么?
B君答,没有!
问,为什么不在家休息?
B君答,在家休病假给的钱太少。
问,那目前的状态能够干活么?
B君答,不能。
最后,B君会如何呢?
3
C君问我,想做一个方案,针对前期比赛中会员与非会员同等对待的情况,想给予会员更多的优惠。然后希望能够让中心的人与部分会员有联谊活动。还希望......
我突然打断了C君,做方案不能这样做,每个方案都只能有一个目标,就好像我们写方案时,总是会写目的。
C君问,为什么?
我说,目标的作用在于如果方案设计过程中如果措施与目标冲突,需要马上让步。
C君露出疑惑的表情。
于是我解释。比如说方案针对会员,想要做对会员的优惠,选择人群则是无差别持卡人员。那么可以设置以会员活动日为主题(比如某一天某一时段只有会员可以参加)的活动,或者针对会员的物理奖励(比如给予会员特殊的纪念品、活动中的后勤服务等)。如果针对联谊,那么在选择人群时就可以进行筛选,给谁发邀请不给谁发邀请。活动方式也相应有变化,可以是联谊赛、聚餐、户外运动。但是如果将两个目标都要兼顾,那么在人员选择、方案设计方面需要兼顾的内容太多,有可能不能够达成目标......
最后,C君会如何呢?
4
今天再想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突然间就又清晰了一些。
比如困惑中国男人很多年的“媳妇和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的问题。
考验的就是对最主要目标的选择问题。
即使这个男人赞成“爱媳妇”的观念,也赞成“孝父母”的观念,但在最终拷问的时刻,他最终必须做选择。
比如,企业管理中。
我很赞成“以人为本”的说法。
我也很赞成“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说法。
但在最关键的时刻,比如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定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
临到最后,才会知道真知是什么。
但这个真知可能非常可怕。
5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
比如,方案设计中,如果会员人数很少,恰恰能够同时包容,则有些目标可以同时达成。
比如,企业管理中,如果企业发展迅猛,盈利状况突出,给予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也是能够同时存在的。
比如,日常生活中,如果不遇到掉到河水里面这样的极端情况,爱妻子孝父母两个目标也是能够同时实现的。
所以,实际的建议是,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减少两难选择。方法有:
一、加强沟通,不拷问人性。
比如A君,如果能够提前沟通,准确判断自己的情况,准确了解周围人释放善意的底线,那么将能够得出每周工作35小时是自己当前能够获得的最好选择的判断,结果将会更好。比如两人同时掉河里,如果不掉河里,就可以不面临选择。也就是说,目标的选择如果直指人性,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不要将自己逼迫到必须做选择的状态。
二、保持增长,减少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B君。如果能够有所准备,将不会面临为了退休前每月多增加几百元工资来求人。比如公司,如果始终处于较好的运营状态,则有能力和余力来对临时病休人员施以援手。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成长为大象,那么对于蚂蚁的攻击大可以置之不理。
三、尽可能明确目标
比如C君。如果只是做方案,今天可以做,明天也可以做。每次突出不同的主题,分目标按进度推进,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工作推进中应尽可能一次确定一个目标,不贪多,不冒进,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