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常课”也要“营养全面”

“家常课”也要“营养全面”

作者: 丽江hou | 来源:发表于2024-03-08 13:25 被阅读0次

    “家常课”一词来源于“家常菜”“家常饭”,是与公开课相对的课堂。

    公开课又称“舞台课”,是指在公共场合在众人注视下进行的公开教学。就教学内容来说,公开课的内容是特定的,可以根据研讨主题确定,可以根据听课者需求确定,又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特点确定。就授课教师来说是特定的,往往是同一个团队或同一领域中最优秀的教师,或是最有潜力的教师,或是指定的特定教师。就教学个体来说,站在讲台的虽然只是一个人,但无论是什么人上公开课,往往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服务,从课题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法的使用……甚至连授课教师要讲哪句话,穿什么衣服都是团队要讨论、要确定的问题,授课教师只是负责将团队集体打磨的课堂完美进行呈现出来。就教学地点可以是确定的,又可以是特定的(名家的公开课地点都不是确定的,都是根据活动需要来特定的),但都是在众人瞩目下进行教学。就教学时间来说是特定的,要根据研读的需要来确定。就参与人员来说,除授课教师、听课学生,还有组织活动组织者、教研员、观摩者。就教学目的来说,公开课的目的重点是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研讨的。公开课因为“公开”,所以力求追求完整、完美,因而也就有“失真”的嫌疑,听课教师往往在平时教学中难以摩仿,更无法复制。

    “家常课”则是指常态下的按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是最原生态的课。从教学内容来说是确定的,必须严格按教材来教,而不是想教哪课教哪课。从授课教师来说是确定的,学校在学年初就确定了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教师,无特殊情况是不允许随意更换的。就教学个体来说,是一个人的教学行为,从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法的使用……基本都是一个人行为。就教学地点来说,就是在固定的教室,无特殊情况是不允许随意更换的。就教学时间来说基本固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完规定的内容,且还必须严格按教学进度进行授课。就参与人员来说,家常课基本就是授课教师与听课学生,偶尔还有巡课领导。就教学目的来说,就是落实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完成课程要求。家常课因为是授课教师在关闭的教室的“个人行为”,因而也就有了极强的随意性——见子打子,这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那么下节课再接着讲;下节课没有讲完,怎么办?拖堂,让音体美教师“请病假”。因为随意性,家常课往往“营养不良”,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大讲特讲,讲得学生昏昏欲睡;该练的不练,不该练的让学生反复机械地重复练,练得学生不堪重负。

    如果说公开课“养眼”,那么“家常课”则养胃。“养眼”解决的是对美的追求问题,“养胃”则的解决生存的问题。国家课程的落实不是靠几节公开课能落实,国家课程的落实必须依靠每一节家常课。所以家常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课程落实的质量。让家常课不再“营养不良”,落实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已成为当下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家常课“营养齐全”?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似乎给了我们一些方法和指引。

    首先,习课堂的家常课解决了课堂随意性的问题。习课堂的家常课强调“每一节”,认为教学质量的提升靠每一天每一节踏踏实实的家常课。家常课的功效不在于一节课,而在于每一节课,不是每一节都这么上的课不是家常课。所以,习课堂每一节课都用习课堂任务单,每一个任务单都有四个环节,四个环节都是按“读-写-读-写”来安排的,每一环节就用闹钟管理时间,每一环节都有课堂管理口令和激励奖章、激励Q币。这些共同的元素让习课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同时规范了课堂,让课堂不再随意。

    其次,习课堂的家常课解决了学生开小差的问题。家常课“营养不良”是因为教师的“包讲”“讲得太多”“讲不在‘刀刃’上”导致学生无所事事开小差。习课堂的家常课一篇课文两课时,两张任务单,80分钟内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如下任务:当堂读熟课文;当堂背出要求背的段落;当堂抄写词语、默写词语;当堂完成课后习题;当堂完成重点段的理解题;补充阅读理解,做到“刚需作业不出课堂”。足额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本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另外,其任务单是按“读-写-读-写”设置四个任务,其中任务一的“读”是为了完成任务二的“写”;任务三的“读”是为了完成任务四的“写”。“读”任务是根据“写”的任务来设置的;如果“读”的任务没有完成,“写”的任务就无法落实。习课堂要求学生“读书不作业,作业不看书”。有了这样的要求,明确的任务,学生就不敢开小差,同时还培养了“一边写一边记”“一边读一边记”的学习能力。

    其三,习课堂的家常课解决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难题。教师的“主导”体现在两点:一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学生“学”什么,“习”什么(习课堂任务单解决了任务布置的问题);二是组织、管理、激励学生完成好学习任务。学生在“学”和“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用心,是不是专心,是不是开动脑筋,是不是全力以赴,需要教师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习课堂关注“每一个”。习课堂70%的时间是学生的。习课堂要求教师要“管住嘴,迈开腿”。“管住嘴”要求教师“将提问转化问题,将讲解转化为讲义”,将70%的时间还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70%的时间在课堂读、写、背。“迈开腿”要求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去,从前面走到后面,顺着走;从后面走到前面,倒着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70%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及时的激励——课堂激励印章。足额的任务、简洁的语言,再加上课堂管理口令、课堂管理手势、课堂管理印章,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其四,习课堂的家常课解决了“训练有素”的问题。习课堂向课堂管理要质量。课堂管理的质量就是要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习课堂的家常课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课前到课中,从课中到课后,都力求学生做到“训练有素”。一是训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每一节课上课前都要将课本、Q币书签、任务单、笔等课堂所需要物品准备好。其中,要将Q币书签夹到任务单和相应的课文里,笔要放到课桌前的笔槽里,除此之外课桌上不摆放任务物品,让学生不受干扰,不开小差。同时,要求学生翻课本和任务单的速度要快。二是课堂仪式感十足。为训练学生课堂完成任务单时做到快速有序,习课堂了开发一到六年级每个任务单的课堂管理口令,通过口令达到提醒、提示、要求的管理目的。如一年级任务一“读”的口令,老师说“书本”,学生说“斜斜放”,学生如果还没有摆好姿势,老师再喊一遍。当学生全部摆好姿势后,老师说“开始”,学生才放开喉咙读。如此训练,让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充满仪式感,再加上老师和学生之间默契的灵动的口令变化,让学生在动静转换间消除疲劳,精力十足投入任务的完成。三是任务单之间的“读”“写”的关系——“写”的任务确定“读”的任务,“读”的任务为了完成“写”的任务,“写”的任务完成检验“读”的任务完成情况。明确的要求,关联的任务设置,有效训练了学生“一边读一边记”“一边写一边记”的能力。四是作业订正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习课堂当堂不批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教师的作用就是管理、激励,这就训练了学生专心做事的能力。作业当天批改,当天讲评,讲评只讲评共性问题,个性的问题单独辅导,或奖励完成得好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讲评时,不允许当堂订正,必须讲评结束个人订正。这样的要求训练了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想,边听边记的能力。

    习课堂的家常课充分解决了学生“吃饱”的问题,但在认识习课堂家常课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

    困惑一:习课堂家常课怎么解决教师解读文本的问题?

    习课堂的家常课是用任务单来进行教学的,或者说用任务单来“学”和“习”的,而所用任务单都是由管建刚老师团队开发的。习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要熟悉任务单、熟悉教学PPT、熟悉教学内容;二是要能示范,示范书写、示范朗读、示范背诵、示范写作。这看似要求很低,实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线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还有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成了最大的问题。解读教材是教师的首要能力,教师只有提升解读教材的能力,才能将书读“厚”,将书教“薄”,才能将知识结构化,才能形成专家思维,也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果不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只是依靠别人开发好的任务单进行教学,是不是会陷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泥淖呢?

    困惑二:习课堂家常课怎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习课堂要把70%的时间让“每一位”读、写、背。为此,习课堂杜绝指名读,杜绝指名交流,杜绝教师讲,而是“将提问转换为问题,将讲解转化为讲义”,让学生充分读,充分写,充分思考。但这个过程是不是也出现了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能进行思维碰撞,没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发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能力,是指向学生未来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能解决的,而是要在每一节课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在每一天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培养的。习课堂的“读-写-读-写”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困惑三:习课堂家常课需要写板书吗?

    习课堂师生就是严格按任务单进行“读-写-读-写”,教师要做的只是课堂管理和课堂激励。那么习课堂是不是教师就不需要板书了?“板书”是教学内容的“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是教学过程的再现,是课堂教学大概念的浓缩。“板书”是美学,是思维,是示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如何不写板书了,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也是有问题的呢?

    管建刚老师认为中国的教育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习课堂就是落实教学的“温饱”问题。这点我很认同,也对习课堂的很多观点和举措高度赞同,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运用。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教育就是20年后的国家竞争力。从这个出发,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不应该只定位在“解决温饱”层面?我们的家常课是不是应该要“营养齐全”,让我们的孩子吃饱、吃好呢?

    以上困惑希望得到管建刚老师的指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常课”也要“营养全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ae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