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e,你赶快筛选一下收到的resume,有几个很urgent的职位,帮忙check一下有没有合适的人。他们这几个部门招人很难搞的,又要attitude好,又要technique强,现在哪能找到这么十全十美的人,salary又给得不高。
被叫Emme的职场新鲜人愣愣地听完,点了点头,开始干手头的活儿。
大家看完是不是也和Emme一样有点发愣,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话方式,就算能听懂也觉得别扭,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非得夹一些英语单词?于是后来,人们把以汉语为主的日常交流和对话中掺入一些英文单词的表达方式称为散装英语。
最开始这样说话的人,在早年的电视剧里,都是从海外留学归国,肚子里有了点洋墨水就开始到处炫耀自己是海归身份的那些装逼人士。但到后来,会说英语和有能力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这样说话的人大多变成了在外企工作的中国人,或是与外国文化接触得比较深的人,因为环境的因素,他们接触到的第一输入语言是英语,或是用英语表达的时候比较多,本国语言反倒排在了后面,所以在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用了英语表达,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不是为了作秀。
像我在工作中就常会说一些散装英语,周围人都这么说,而且我们接触的系统本身就是英语,如果硬要把英语翻成中文,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大家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所以英语系统用久了,有时候看一些中文教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说的菜单位置在哪里,和印象中的英语对不上。而这样的麻烦也常常出现在和不懂英语的客户的说话当中,我无意识地蹦英语单词常常让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随口出来后意识到对方不懂中文,想要用中文重复一遍,但这个时候卡壳的就是我了,这个英文单词翻成中文是什么来着,我翻的和用户知道的一致嘛?迎接我的可能是一顿头脑风暴和尴尬的沉默。
而其实这样的散装英语现象也出现在说上海里,不管是上海话用词的局限性也好,还是上海话学艺不精也罢,我们这代人说上海话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夹杂着普通话,因为有些表达在上海话里没有,或是上海话说出来会有点奇怪,所以就用普通话来代替,比如说书的名字,或是电视剧的名字,还有人名,我们一般都会用普通话。当然说人名用普通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上海话发音说出来的名字有歧义,会显得是在骂人,例如,陈金在上海话里说出来就是神经同音,在上海话里,骂一个人是神经病,就会说你神经啊,是不是很容易误会?所以有些名字是上海人不会取的,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各地都有。
而现在的散装英语的意义更加广范了,不仅仅是中文里夹英文叫散装英语,还有中文直接忽略语法翻成英文的现象也被叫成了散装英语,现在全世界人都会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一种散装英语取了字面上的意思,当一个人说英语不连贯,七零八落,口音奇怪中还夹杂着Chinglish,也被称作散装英语,但我想这类英语其实老外还是听得懂的,中国人反而听不懂的概率更高一点,如果没搞准说话人的套路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