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1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3-01-19 18:38 被阅读0次

范仲淹的祖籍地为邠州,后迁居江南,其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其父范墉跟随吴越王钱俶归宋,后历任那种掌管文书信札的小官。

范仲淹未及两岁,范墉病逝,撇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孤儿寡母顿时陷入了穷愁无依的境地。

恰好此时,平江府推官、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说合,母亲便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文翰。范仲淹随之改名换姓,取名朱说(音“悦”)。在他一生的前三十年,世间并无范仲淹。

朱文翰只是一个地位卑微、薪俸微薄的八品官儿,虽然他待范仲淹视如己岀,但范仲淹在朱家的日子无一不与贫寒联系在一起。

相传范仲淹六七岁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家里穷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到了该上学时,他又交不起学费,直到十岁时才入塾读书。

朱家五十里外有一座长白山,山顶上有一座醴泉寺。在这里,少年范仲淹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醴泉寺住持慧通大师。

这位满腹经纶的大师,对志趣远大、谈吐不俗的范仲淹心生好感,决定收留他在寺中读书。

此后,范仲淹便时常爬上山顶的醴泉寺去读书,天黑了,就寄宿在僧舍里。慧通大师不仅对范仲淹的学业给予悉心的指教,在生活上也悉心关照他。

一个俗家子弟被大师如此眷顾,这让一些小和尚看着心里酸溜溜。每当范仲淹静心读书时,他们便故意吵吵嚷嚷,还故意捉弄这个少年。眼看着一座寺院也不得安宁了,范仲淹又找到一个僻静的山洞读书。

由于他时常读书读得废寝忘食,误了吃饭的时间,于是,每晚睡前,他先给自己煮一碗粥,等到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都凉透了,凝固得像冻豆腐一样了,他就像切豆腐一样,画上一个十字,把一碗粥划分为四块,一日早晚两餐,这便是“划粥”的来历;为了给自己找点下饭菜,他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切成细碎末,调拌点儿醋汁,以此来咽饭佐餐,称之为“断齑”。这就是少年范仲淹创造“划粥断齑”的由来。

少年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他十五岁时在长山就小有名气了,被举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

此时他的继父已经去世,他跪谢了母亲养育之恩,从此离开朱家,一手拿笔,一手仗剑,只身一人,去那苍茫世间寻找自己的未来。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正式入读应天书院。

范仲淹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他在苦读岁月中一直保持着闻鸡起舞的习惯,每日凌晨起来都坚持舞剑,这也让他没有成为一个骨瘦如柴、一脸菜青色的穷书生形象,他有着一个和强健的心志一样强健的体魄。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闱,二十七岁的范仲淹登进士榜。多少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熬出头了,从今往后,他就要从一个士人一变而为一个士大夫,步入仕途。

相关文章

  •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祖籍地为邠州,后迁居江南,其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其父范墉跟随吴越王钱俶归宋,后历任那种掌管文书...

  • 2021-08-27

    一代名臣范仲淹(二) 继续说说范仲淹吧,在历史上,范仲淹上了两道奏疏,为庆历新政打下了基石。 第一道是天圣三年(1...

  • 范仲淹

    有一个历史人物,他叫做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

  • 范仲淹

    范公楷模先, 后世常为念。 一句忧天下, 人间真英雄。 范仲淹:中国古代北宋时期人物。 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 范仲淹

    岳阳楼下思范公,鞠躬尽瘁忠大宋; 苦难沉浮磨其志,超越悲喜心空灵; 忧国忧民忧天下,秉公直言伴一生; 整修水利保黎...

  • 范仲淹

    文治武功两忧心, 千古名臣数希文。 天地不仁刍万物, 立命从来为生民。 二, 微友游华清池 一曲恨歌不敢闻, 飞霜...

  • 范仲淹

    他心中有着报效国家的心愿,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是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坚持不懈...

  • 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最先想到的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千古绝唱不但令范仲淹成为文人士族的榜样,更是成为...

  • 范仲淹

    庆历年间,劫匪张海啸聚山林横行江北一带。一日,劫匪奔袭高邮,知军史晁仲约心知以当地军备不可能与之抗衡,就晓谕当地豪...

  • 范仲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仲淹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cf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