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局限于学校。生活是一个课堂,文学来源于生活,也是课堂,它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真谛……
今天读的这篇文章就教给我许多做人、写文的道理,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我把它分享给大家:
花生失窃记
晴朗的午后,正在阳台上看书,如一丝飞絮飘过,儿时的一件往事忽然浮现出来。
②那时,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幢旧砖楼里,是个二楼朝东只有12平米的小房子,东窗之外,一墙之隔就是个名曰“关虎屯”的村子。顾名思义,该村的民风想必剽悍难训,你想啊,连老虎都敢关的人还怕什么?但好在有墙,我们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
③一个夏日的早上,妈妈在东窗台晒了满满一簸箕花生。下午收,却发现只剩一半了,傍晚,我们正百思不得其解,“砰砰砰”,一阵敲门声响起。
④门打开,只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一手拎着麻袋,一手死死攥着个首如飞蓬的黝黑男孩。那少年低着头,眼睛不停地往四下里搜索,被拽着的手扭来扭去,随时准备挣脱抓着他的铁腕,落荒而逃。进门坐定后,少年偷偷地抬起头,迅速地瞥了一眼我们那狭小简陋的家,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面对一脸诧异的我们,老头申明来意:他是隔壁关虎屯的农民,他的儿子和另一个小子偷了我们的花生,等他发现时,花生已经被他们吃掉了不少,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好让他记住: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⑤说实话,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原本我们也猜到花生是被人偷了,而且多半是关虎屯的人,但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老头在我们眼里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而少年也不过稍稍有点顽劣罢了。后来,两家大人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一方急着道歉,还要打孩子。另一方则忙着劝:孩子还小,不懂事,教育教育就行了,千万别打孩子!
⑥而我好奇的是,他们究竟是怎么偷走花生的。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之间有高强之隔,站在墙上又够不着我家窗台。偷花生变成了一种挑战:它既考验你的胆量,又衡量你的智慧。在老头唠唠叨叨的叙述中,我试着还原这一过程。
⑦夏日午间,四周一片寂静,人们午睡正酣,枝头的树叶也一动不动地耷拉着脑袋。只有南窗下的泥地里,几只觅食的母鸡在东啄啄西叨叨,时不时的“咕咕咕”地炫耀着她们的发现,偶尔还有几声蝉鸣撕扯着灼热而慵懒的空气。
⑧这时,一只竹竿偷偷伸来,试探性地碰了几下簸箕。见无人察觉,才奋力捅,“啪啦”一声,几乎一半的花生翻出去,一头栽进一只大张着口的袋子里。有几颗花生眼看要掉在地上,随着一个漂亮的滑步和一声快活的口哨,他们平安地和朋友们会合了。袋口有一双兴奋得发亮的眼睛向他们靠近,“好,都装好了!俺马上回来。”竹竿立刻轻轻巧巧地消失在墙的另一侧。
⑨在牙齿的配合下,袋口被干净利落地快速扎好。这时的袋子,像一夜之间身怀六甲的人,大腹便便却还要承载主人想飞的愿望。“接住!”负重的袋子像早期跳高运动员,一个俯卧式贴着墙头飞了过去,姿势虽不雅观,效果倒还不错。
⑩墙那边只听“好咧”,紧接着“扑通”一声!张开怀抱迎接战利品的“海盗”,没料到,这袋劫掠来的花生竞“重如泰山”。一个立足未稳,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墙这边的少年已经施展飞檐走壁的功夫,翻过了这座我们心中的“天然屏障”,一把拉起自己的同伴,带着他们的“战利品”,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⑪一阵夹着干草香的热风轻轻吹过,一切又回复到夏日午后的安静和慵懒之中。
⑫“俺俩本来是打赌嘞,看谁能翻过这道墙。谁知道,看见簸箕里的花生,俺就馋了……后来,俺想着城里人有钱,不吃白不吃。再后来……再后来……没想到你们……对不起,俺错了!俺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我还在发呆,少年已经结结巴巴地向我们道歉了。
⑬多年后想起此事,少年红着脸道歉的模样,似乎仍在眼前,我忽然明白,当年这件事无论对他,还是对我,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没有离奇情节,曲折故事,却于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作者又进行深入的发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因而体现出了极富教育意义的主题。
阐释的道理深刻
文章结尾我忽然明白,当年这件事无论对他,还是对我,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一句中对“人生重要的一课”所阐释的道理是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对待他人不能心存成见、先入为主;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细节的处理到位
文中叙述父亲领着孩子来道歉,一进门,少年偷偷地抬起头,迅速地瞥了一眼我们那狭小简陋的家,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一句中“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这一细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少年因看到“我”家简陋的条件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内疚脸红的样子。
“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中的“这一幕”指的是父亲带着偷了花生的儿子主动登门道歉。而它“着实令我们吃惊”的原因是父亲带着偷了花生的儿子主动登门道歉。他们的表现这完全出乎我们对关虎屯人一向剽悍 难驯、胆大妄为的固有认知。 这一细节作者处理的也很到位。
还有文章结尾第二段,读者本来以为故事已经尾声了,作者又进行补充交代。通过对少年的语言描写,写出他对我们的歉意,补充交代了他偷花生的缘由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带着点游戏和恶作剧的性质,表现少年天真顽皮又不失淳朴的性格,与我们先前对关虎屯人的恶劣印象形成鲜明反差;也与上文对少年偷花生的充满童趣的描写形成照应。
读到这里,我想到冰心的《小桔灯》,也有这样一段补叙,这两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花生失窃记》这篇文章既教我做人的道理,又教我写文的方法。给我上了人生重要一课。
感恩遇见你,《花生失窃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