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发布,关于这个人生第一考的各种议论话题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板面。认真读完若干爆款文章后,叨姐发现,和我高考年代媒体舆论主要关注高考状元、填报志愿、试题本身不同,现在的社会热点似乎是更关注高考以外的东西,以北京为例,最热门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
海淀高分人数碾压西城,学区房要凉凉?
家庭成长环境远比考生努力学习重要;
北京考生上清北也不易,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容易模式;
志愿填报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未来的北京考生大概率上不了父辈的高校……
对于上述各种论点,叨姐认为都有道理,也都无法完全准确反映事情的全貌。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会面临一代人的问题。我们的祖辈、父辈时代,大学毛入学率只有个位数,现在已经接近半数;刚刚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现在考上211、985才能在HR那过得了简历关,对某些单位来说,甚至不是清北和世界名校的简历都会被扔到垃圾箱。
叨姐想起《武林外传》的经典台词: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可现实世界就是这么残酷,看着年幼的孩子,童年是快乐而短暂的,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开始经受人生的第一个考验,在学习升级的路上不断前进,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来形容亦不为过(叨姐当年面试遇到北大应届生的原话)。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身处北京的我们,孩子面对的未来竞争只会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家长的群体完全变了,已经实现了整体性跃迁,代际财富、地位、名望传递的巨大惯性和需求是任何人为因素都无法阻挡的,更何况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资源,更需要合适的人去传承。而无数的普通家庭,只能被动地卷入这场教育军备竞赛,为了维持一个虚幻的期待而不计投入地砸钱,目的是为了获取成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幸存者的一线生机。
殊不知,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真正落实到个体时,只有两个结果:0和100%。从群体来看,即便是最小众的精英教育,理论上也不能完全排除应试教育出来的天才考生;即使是天才考生云集的重点中学,也有人无情地被排在后50%,也有人要上普通的高校。只是,绝大多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这个群体,反之,应该会成为这场漫长征途的幸存者。
我无意兜售焦虑,也不认为现在关于高考的焦虑会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延续十多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一种高考模式下,总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意者。家长可以做的,只能是在既定规则下,结合自身的资源,孩子的禀赋,制定最合理的计划,并付诸实践,帮助孩子发挥做好的状态。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制定PLAN B,出其不意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至于未来高考的变化,个人的PLAN B是啥,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