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中“学”的内涵

《论语》中“学”的内涵

作者: 拾光田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14:26 被阅读0次

           在周代,人们逐渐摆脱天命鬼神的迷信束缚,“学”不再只是和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而是以学习礼乐知识为主了。随着周代礼乐文化体制的崩溃,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开始对“学”赋予了一种新的涵义。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学”有关的话语,其中很多和礼制有关。学礼也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活动,至少在青少年时期,“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所问的无非是礼制,所以孔子有“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话。孔子认为礼是“立身之本”,他也始终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反映了孔子的春秋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是礼制依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礼”在孔子学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在孔子的心中,恢复周代礼制是他一生的梦想,“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但是礼制的破坏是客观的现实,为学以礼,尽管是孔子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礼制的运用和实践却遭受到了挫折,他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和精神,但还是遭到了别人的嘲讽和不理解。他曾说“事君尽礼, 人以为谄”(《论语、八佾》),其至他的弟子子贡也不遵守礼制,当子贡想把礼制中每月初祭祀祖庙的羊免掉时,孔子便说:“赐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借》)可见,《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学”其基本内涵不仅权有对礼制知识的掌握, 还有将礼制视为行为准则、实现对礼制的遵循和践履。

            在王权衰落和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将礼制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孔子对“为学”的权变性思考,于是他提出了一种“仁”的范畴。“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何谓“仁”?《说文》训“亲也,从人从二”,意谓人与人要相亲。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但归根到底不外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族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仁”不仅是孔子为学的内容,更是为学的精神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礼记,中庸》引孔子语:“仁者人也。”

            可以说,为学不仅始终心存“仁”,还要将“仁”视为为学的境界和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君子乃至圣人的基本要求。这种境界和人格的达成,其实与对社会伦理制度的自觉遵循密不可分。可见,孔子为践履礼制赋予了一种道德化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仁”是“礼”的内在规定,这种“仁”与“礼”的相互规定,具有一事两面的特征,反映了孔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与人文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文化创造。这种思想直接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并成为儒家学说发展的基本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中“学”的内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x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