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学而篇大家熟记于心,连三岁娃也能张口背诵一小段。可孔老夫子在学而篇提到的思想内涵又有几人能懂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字面上解释是学到的东西按时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
数十年来,老师就是这般传授给我们的,古文翻译的标准答案也是如此。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充满矛盾。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是要费一番辛苦的,哪里像孔夫子说得是件高兴的事呢?
孩子做作业时,我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对学习的喜爱,纯属应付任务。那些高年级的孩子们,尤其是毕业生,课桌上堆积成山的书本与成套试卷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吗?未必见得吧。
读《论语》读到后面时,才会发现孔老夫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绝不是虚称。他的眼光看问题长远,绝不似我们现代人这般短浅。
孔老夫子说学习,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得学知识,他是指学问。
孔子所说的“学问”并不是指你要读到硕士,博士后这种高学历才能称之为“有学问”。他所讲的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即做人到位,做事正确。
虽有些人学历不高,知识不渊博,但他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这种做人做事的学问并不是在书上就能学会的,书本上学到的正确的知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做人与做事。
这种人格的培养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交友,教育孩子,建设家庭等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养成。
所以才会引发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的“习”。这种习是需要通过实践中不断的犯错,反思与改正来获得。
其实与自己的不良习性做斗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为什么孔子会说“不亦乐乎”了?
斗争的过程的确很痛苦的。但当你战胜了自己,回过头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得到了成长,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
好比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反复琢磨出了高效学习与做事的方法,此时我们从内心里会感到无比快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