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在整部《论语》中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目的。
首先看学习内容。孔子之前以"六艺"教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之后也以"六艺"教人——诗书礼易乐春秋。前六艺是孔子学习的内容,后六艺是孔子晚年整理的内容,由此可以推断,孔子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他十五岁正式立志系统学习的内容,然而这只是文化典章的内容,还有更重要的德行涵养之学,这部分在孔子眼里更重要,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概括的说,孔子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两大方面——文化智识和德行实践。涵盖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孔子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问乐于苌弘,问郯子于官制,向齐太师学《韶》乐,善射箭,善执御,在传统才艺中可谓游刃有余,所谓"游于艺";但他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君子不器",别人也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可见孔子不仅多艺,而且多能;既通达文艺典籍,又不乏德行才干,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而这些才艺德行都是孔子学来的。他的成功,全在个"学","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唯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唯学乎",孔子尽心力于所学的文艺典章和德行才干,才成就了他在世的功业和万世的声闻。后来,孟子着重继承了德行践履之学,荀子侧重发展了文艺智识之学;朱熹注重智识之学,阳明注重德行之学,皆从孔子开其源。
其次看学习方法。孔子很注重学习方法,《论语》中多有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是盲学,只思不学是空想。二是,学无常师。不仅向古代典籍学,更向当代贤人学。"夏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孔子学无常师,学无定向,不管人或物,只要有其善,便虚心问教。"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精益求精。这从孔子向师襄学琴最能看出。师襄屡次对孔子说"可以益矣"(可以学习新曲了),但是孔子却一再琢磨精进,"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终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说"丘得其为人……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以致于师襄都佩服地避席再拜,并说这确实是《文王操》。四是,温故知新。《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五是,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诗礼是为了能言能立。学而不能用,等于没学。除了以上五种学习方法,当然还有别的,孔子不是教人一堆方法,给人一堆工具,而是让人用方法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学习方法,而是用这些方法去学会学透所学内容。就像孔子教书因材施教一样,他在学习中又何尝不是因事取法,从来就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其次看学习态度。孔子的学习态度有很多需要我们引以为鉴,总结几点: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躬自问,我们有没有强不知以为知?有没有假装大悟却一窍不通?有没有一知半解还自以为是?反正我有,不止一次。二、不耻下学的态度。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不懂就要问,懂得跟人不一样,也要多问个为什么,多问个所以然。"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你唱歌比我好,我就跟你学唱,拜你为师,管你是谁。学琴师襄,学礼老聃,学歌路人,学制郯子,转益多师,学无常师,孔子绝对是典范。三、学如不及的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虽然这话是赞赏子路的,但何尝不是夫子自道,学习起来,总像赶不上别人似的,更怕学了又失去一样,这种学习的紧迫感就好像真的像"书到今生读已迟"一样,抱着这种心态学习,或许有闻一知十的效果,即不能,闻一知二却不夸张。四、好学乐学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对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享受的,不是被强迫所为,是自觉自在的行为,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活习惯。程颢说:"学至于乐则成矣",孔子之谓欤?
其次看学习精神。孔子的学习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好学"。这两个字从孔子及弟子口中多次说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这种好学精神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至死方休。孔子十五岁志学,三十岁就学以自立,可是还觉得不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学《易》过程中,用功到韦编三绝。在生命最后的四五年,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整理古代典籍上,直至生命结束,学伴随了他一生。二是,废寝忘食。孔子多次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倦,诲人不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孔子学习起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但不是忙的忘了吃睡,是乐的忘了吃睡,因为学对于孔子真的就是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在孔子眼里学甚至比吃睡更能让他觉得舒适快乐。
最后看学习目的。孔子为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只要是学就必定得问个究竟,不然学往何方?难不成学成个掉书袋,獭祭鱼?学成个德贼乡愿,好好先生?每个求学者必须先得问问自己。王阳明学为圣人成了圣人,毛泽东学为奇人成了奇人,周恩来学为中华崛起中华确实崛起了……我们自己也得常问问自己,学为个什么?这个问题从孔子之学就开始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不以圣人自居,连仁人都不敢自谓,只是说"当仁不让于师"而已,至于君子恐怕孔子是真的当之无愧,甚至他自己也不否认。看看《论语》里多少论君子的话,"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之德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周急不济富","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贞而不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再看看《周易.大象》里有多少"君子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虽然《论语》里也有论"士"的话,但比君子差一节。可以说,学为君子,是孔子学习的理想和目的。因为君子有德,有行,有功,有为,是切实可求的理想人格标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学",有内容,有方法,有态度,有精神,有归宿,可以说自成体系,一以贯之,孔子之学,可谓宏富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