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阿育那边得知是枝裕和的名头,从《步履不停》看起,分了好几个时间段才看完,当时的印象彷佛是活在现代的小津:同样是对日常生活平静而细腻的着墨,来回出去的演员阵容,对情绪氛围精准的把控,独立于剧情之外的柔和色调。
《步履不停》背后是一个丧子的悲剧,但一直作为一段远去的记忆存在,但无疑电影中现在时的人物无时不刻背负着这个悲剧的重量,在大人长辈的念念不忘中发酵,在年复一年的仪式中消解与凝结。与其相反,《无人知晓》因为事件的独特性与戏剧性而具有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被抛弃的孩子们像幼兽一样舔舐着这个世界的残酷与纯真。当缺乏“未来“概念的童年遭遇生离死别,不论悲喜,都蒙上了超现实般的荒诞色彩:年幼的妹妹因为一次摔跤而死去,行李箱成为了夜幕下的简陋棺木。
我们最终看不到母亲的回来或者解救局面的人物出现,每一点善意都点到即止,一时一刻的快乐始终无法兑现成一个明朗的结局。绝望么?电影中唯一一滴眼泪来自那个似乎造成了所有一切悲剧的母亲,以一种如此隐秘的方式。孩子们只是难过,挨饿,最终死去或埋葬死去的兄妹。
现实让人不愿直视,但电影可以以铺天盖地的窒息感警醒大众,也可以用虚拟的善意让观众释然地走出周末的电影院。电影选择了剪掉了令人揪心的结局,让阿明这个角色承担了更多人性的善:默然拒绝偷盗,愤然拒绝心仪的女生援交挣来的钱,买来妹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将妹妹埋葬到生前期盼的飞机场边。如果真实地用影像讲这个故事呢?也许,少年犯罪乃至谋杀,孩子们被送入孤儿院,母亲和少年谋杀犯在媒体镁光灯下被唾骂被谴责,这些太“戏剧性”了——戏剧化到大众媒体喜闻乐见而人们也日益习以为常。焦点落到了社会实践上,当事人被贴上标签,在一时喧嚣中被封存进档案馆。而在电影中,这四个卑微的生命有着绝望中的玩乐,在冷漠与排斥中迎来友谊与帮助,脆弱到如履薄冰,而不知不觉春夏秋冬又一年,成长的代价似乎就是不知所措地用一个行李箱送走一个同伴。人们突然发现故事似乎变成了一个隐喻:看着这些孩子们如此承受苦难,却想起自己如何承受这默然的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