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一时的班主任一位历史老师,他是开启我对《道德经》了解的第一人。他课上讲解的老子一句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最为深刻!那时我只记得这是老子说的话,不知道他对谁的,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说?!一直没有想过去通读它,因为总以为那是离自己太远的东西,一定是晦涩难懂。直到前两年学校要求我们每学期读一本书,推荐阅读《道德经》,才随手翻几页,有了想读的念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本共137页的书来说,生僻的字可以查字典,但似乎译文不足以让我理解或信服。虽然如此,但我对它有了亲切感,因为我在篇章中遇到了“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持而盈之”、“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辱若惊”、“虚极静笃”、“见素抱朴”等等熟悉的词语。学习《道德经》的欲望愈发强烈了。于是在喜马拉雅遇上了罗大伦的《每日聊点道德经》。
罗博士讲的《道德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听众做解读,通俗易懂。他说《道德经》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领导者之道),圣人之道又效法天之道。我听了之后真是豁然开朗,终于知道老子讲什么、对谁讲的了。结合《道德经》原文老子总是先列举一些自然现象,来说明天之道,然后再讲圣人如何效法天之道当领导者与治理国家的。
老子只是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道是存在的,并没有给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个人认为老子所说的天之道可以理解成物理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我们生活中路上行驶的汽车、各种家用电器、手里用的手机等不管是设计还是使用过程都得按照这些定理原理来。这些定律不也是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得来的吗?我们的老子看到自然现象没有总结出来各种物理定律,而是把它应用到人事上,总结成了领导者法则,也就是圣人之道。我们普通人可以把它理解成做人做事的原则。
天之道讲的是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遵守各种定律原理,物理世界的运行就平稳有规律。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按照这些规律来改造开发自然,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最后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比如现在全球气温升高,就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无法被固定。地球气温升高之后,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都在变多。
圣人之道讲的是领导者法则,看起来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无关,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学一些皮毛来指导一下人生(至少我们可以领导一下自己),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例如第十五章说“涣呵,其若凌释”,解释为流散开,像冰块一样消融。它诉我们做事宜缓不宜急。如吃饭要细嚼慢咽;知识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教育孩子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孔子也说,“勿欲速,欲速则不达;勿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觉得这句话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两种情形,一是渐变,一是突变。渐变与突变的区别在于由量变到质变所需的时间,需要较长时间的是渐变,在极短时间内就完成的是突变。好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大多数人接受渐变比较容易,突变由于时间短来的太突然我们接受起来不太习惯。一罐天然气每天用点直到用完就是渐变,要在一秒钟用完就成爆炸了。就我个人而言,知道了渐变与突变以后,做事变得不着急了。发现自己有什么缺点,坏习惯不会对自己生气着急在一两天就改掉,而是经常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不断暗示暗示,时间长了就改掉了,希望自己改掉好发脾气的毛病,尤其是对家里人。
《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世界纷繁喧嚣,寻得片刻的安宁,清空自己,观万物生发与凋零,秉持安静的心,看种子发芽、花儿绽开花蕾,看叶子由绿变黄再变红。看清世界生灭往复的变化,体会到世界的真相,万物众多,最终都要回到生命的出发点,亦不畏生死、就能从容应对人间事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变化中的一个小片段,不要执迷于永远,便不会再纠结于欲望。生活得快乐不快乐,在于谁?全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当你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负累;反之,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握紧拳头,希望拥有的更多,便会握得越紧,握得越紧,里面就会越黑暗,直到没有缝隙,容不得任何东西;反之,摊开双掌,看似虚无一片,实际上那里承载的是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