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文学院:2022初级班作业5
本来只想写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前前后后,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南洋大学问题不应该绕开,再查南大相关资料,看得人热泪盈眶。
一种共同语
很多年前,李光耀先生曾经说印度以后发展程度和中国不差上下,后来过了二十多年他说收回那句话,因为印度没有一种共同语阻碍了发展。
以前,新加坡从未有过一种共同语,在殖民统治时期,它是多个语种的社会。
英国政府创办了几所英语学校,马来人有马来小学,印度人有自己的淡米尔和其他印度语种的学校和课程,华人有本族成功人士出钱办的华校。
1959年成立政府时,他们决定用马来语作为国语,为新马合并做好准备。后来独立了,用哪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成了敏感话题,他强调四个语种都是官方语言。
在工作中,李光耀发现,各族之间务必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他意识到在工作场所和人民互相沟通时,应该使用英语。
作为一个依靠国际贸易的社会,如果用马来语华语或者淡米尔语的话,根本无法谋生,而且使用英语没有任何一族会占优势。
在武*装*部*队尤其明显。那里的方言和语种多得可怕,即使一起上战*场,彼此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官方语言沟通。
所以他开始着手改换学校教育语言。
他先为英校引进母语,然后给其他语言学校引入英语。
抵触最大的是华族华校,尤其在南大问题上,受到不小的压力和阻力,颇动了一些干戈。南大是海外唯一的华文大学,多少华侨华人的心血与激情铸就的。
李光耀和他的夫人都出身英校,在英国深造期间,他们遇见一些中国留学生意识到自己文化失落的程度。以次母语受教育,又没有全盘接受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价值观。
他们没有学到本身的亚洲文化,又不属于英国文化,结果迷失在两种文化之间。后来李光耀让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进了华校。
他是渴望保留华文教育的精髓的,但是他认为英语是唯一能够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中立语言,并且能让新加坡立足于国际社会的,所以这个问题上他绝不妥协。
南洋大学:激情与悲情
陈六使是南大之父,他出生于1897年6月7日福建同安县集美乡。
陈六使在陈嘉庚的厂里做了9年,后来投身橡胶业发家。1950年9月,他继陈嘉庚之后,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他受邀致辞,首次提出创办一所华文大学的意愿。
50代初,英殖民政府在新马地区奉行英文至上的政策,无视华文教育。那时候新马300万华人,1500多所华文小学,20多万在籍学生,但是获升读大学的华校生很少。
1953年1月16日,他正式发出创建华文大学的倡议:“希望人人尽义务,不论多少 ,认定目标……”并承诺捐出500万,首笔200万,余下十年每年30万。
2月20日,学校定名南洋大学。
他代表福建会馆捐出云南园作为大学校址。
他的振臂一呼,新马两地各个会馆、华商会、华人华侨、学生、小贩等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义举,一切为南大。
那些孩子上学机会都没有的穷人,三轮车夫、舞女都纷纷走出家门进行义务活动把为数不多的全部收入捐出。
私人办大学相当困难,学校的申请、学位问题一波三折。终于于次年2月招收先修生,同年,因为预算案问题,第一任校长林语堂接受遣散费引退(如果按原先计划请梅贻琦或胡适)。后来潘受作为秘书长主持南大事务多年,直到被政府褫夺公民权。
1956年3月正式开学、上课。
1963年,陈六使先生被新加坡政府褫夺公民权,且一直未恢复这个名誉,这是南大人耿耿于怀的遗憾。这是当局要重组南大的号角,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南大人和华人华侨一直抗拒南大被重组,想保留华文教育和私立性质,静坐罢课等,李总理多次被骂然而决心不动摇。
学生被捉,被递解出境,暴力对待,后黯然收场。
1966年10月,南大新图书馆开幕李光耀总理主持仪式。
1972年,英女王参观南大,1975年,南大除中文系的科目外,其他学科一律改用英语教学。
1980年南大理事会发布文告接受李光耀的建议,南大新大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大校园将设立南洋理工学院。同年8月16日第21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洋大学文凭后,南洋大学从此停办。
1992年南洋理工学院发展为南洋理工大学。
现在的南大舍弃了原先的牌坊校门,据说准备招标拆除竟无人应标,政府拆了当初标志性建筑南大大礼堂,也伤了南洋人的心。
这中间,有着无数的曲折,有着南洋人的不舍和无望的坚持,至今他们还在期望学校改回原名,年复一年重提旧事,年年失望年年望。
华人在外拼搏奋斗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旧校门 当初捐款部分名录注:李氏基金为李光前创立,李光前为陈嘉庚女婿,新大第一任校长,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惠及南洋大学很多。
参考书目:《李光耀回忆录》《记忆南洋大学》《南大精神》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