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ller夫妇接受胡舒立采访(视频)时,女Shiller——Virginia——提到她来中国的一个目的是宣传这本《奖励出好孩子》,介绍她培养孩子的方法。Shiller夫妇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多动症(ADHD),一个有阅读障碍,直到上小学还分不清数字5和2。经Virginia的悉心照顾,两个孩子最后都读了藤校,直到博士毕业。Virginia是儿童心理专家,有自己的事业,照顾两个麻烦孩子的同时,还做Bob手稿的编辑工作。这么多事情,还能把孩子培养成功,其方法想必值得借鉴。
不过对于是否能将两个孩子读藤校视为Virginia教育方法的成功,我还是心存疑问:Shiller夫妇都是藤校毕业,Virginia显然是个效率非常高的人,孩子的成功要归功于教育方法还是遗传基因?从Bob自述来看,他小时候多半就是ADHD,没有这套方法,不还是得了诺奖。
这本书京东有售,很好读。
孩子为何需要奖励才能建立好的行为方式
- 孩子改不掉坏习惯,或者建立不起来好习惯,多是出于下列三个原因:
- 坏习惯让他更舒服
- 听大人的话让他感觉独立性受到损害
- 心智没有成熟到有足够的远见去做对自己未来有好处的事情
-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出改变,就需要给孩子提供外部激励,以平衡上述三股力量。这种激励要么是负面的(惩罚、收拾),要么是正面的(奖励)。
- 上述道理瞬间把我说服,再加上加上Virginia是儿童心理专家,决定试下这个方法,当然要选择奖励计划……是不是也应该有本书讲讲如何收拾孩子?。
怎么奖励
- 选择用奖励来促成的变化,应该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或习惯。
- 注意奖励必须要考虑到孩子可能的反映
- 奖励方法来自行为主义,但Virginia认为行为主义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和感受的影响,因此提出家长进行奖励时一定要体贴。具体内容看书吧。
- 奖励和收买是有区别的(第二章)
- 奖励计划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第三章)
注意事项
- 奖励计划对10岁以下孩子效果很好,10岁以上的孩子因为更自我,是否要实施,需要家长来判断。
- 从第四章再往后是不同的情景和案例,我们选择执行“按时写作业”和“按计划行事”,具体效果有待观察。
- 即便是奖励计划,孩子一开始多半会不感兴趣,因为说到底这还是要他们做出让自己不舒服的改变。对于这点需要有个心理准备,我因为没有这个准备,当多多表示不怎么感兴趣时,我们还干了一仗。后来翻了翻其他案例,发现作者都有提到孩子一开始是抵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