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的英文为 “Positive Discipline”,字面意义解释为“积极的引导/训练/纪律”。
【一、既不惩罚也不娇纵】
传统家庭尤其中国家庭管教孩子的最常见方式无非三种:严厉控制的惩罚型、没有界限的娇纵型、在惩罚与娇纵之间摇摆不定型。惩罚或许暂时有效,但会造成长期性的负面影响,而娇纵则更加难以培养出具备良好品格的孩子,二者之间摇摆不定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会让父母自己深陷苦恼。
【二、和善而坚定】
和善:不仅代表你的情绪是稳定的,大脑是冷静的,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无论他们做出什么,你都是永远爱着他的(这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尤其会让孩子在做错事时明白一个道理:是他的行为让你感到失望而非他这个人,而行为是可以改正的);坚定:则表示行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坚决执行,无论孩子如何央求或哭闹。
“坚决执行”的三个前提:
1、从长远来看,是对孩子有益的;
2、完全能够为该年龄段的孩子所接受;
3、提前与孩子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们的“行为不良”】
幼儿们的行为基本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椅子上没坐满10分钟就乱嚷乱动,完全正常,指责他们“不听话”、“乱动”,或给他们贴上“坐不住”的标签,不仅不妥,严格来说是不负责的。
此外,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喜欢安静,有的则天生好动,安静的孩子自然会更让人舒心,因此大人们(尤其是幼儿的老师和看护者们)倾向于拿安静的孩子作为正面榜样,而好动的孩子则成了负面典型。但幼儿之间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就像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会走路,两岁就能说话,但有的孩子则要花上更长的时间。
比较只能集中于孩子本身,比如相比于去年,今年他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而不是拿其他人来做对比。
那些频繁“打人”、“抓人”、“咬人”的孩子,与其关注他们的行为,不如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一般来说无非这几种原因:1、打人的孩子受到了忽视和冷落,自信心受挫,因此想要寻求更多关注,或者为了报复;2、打人的孩子还不懂凭借语言去表达诉求,只有靠“行动”;3、意识不到会给对方带来伤害,单纯觉得好玩。
处理办法:第一种,先给打人的孩子一个拥抱,让他觉得自己并没有被忽视,而且很重要,再告诉他被打的人会感到难过和伤心,让他帮忙想出安慰的办法,再带着他一起去安慰被打的孩子,告诉被打的孩子:XXX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也不是真的想让你感到难过,他只是还没准备好怎么和你玩耍或交朋友。
错误的处理(也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对打人的孩子当众斥责或长篇说教,同时对被打的孩子给予过多的关注(这种做法不仅对打人的孩子构成心理伤害,也容易助长被打的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
如果是第二种和第三种,要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必要的话要尽快将他带离“灾害”现场,事后要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教会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亲自示范如何“触摸”和“拥抱”,才会让对方感到舒服。
【四、不插手孩子之间的争端】
但要向他们表达你会支持他们,并愿意充当他们的参谋。不理智的做法是偏袒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说教,或者充当他们的裁判,努力代替孩子去讨回“公平”等等。其实,你要做的也许只是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就足够了,有时候,大人之间还在生气和相互指责,孩子们反而和好如初了。
现在常见的情形是,家长太过于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所受到的“委屈”——被其他小朋友撞了、推了、打了等等此类正常的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肢体碰撞。小孩子不同于大人,不可能一起坐下来从头到尾用语言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喜恶,有研究表明肢体接触是增强幼儿们融合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这里指的是正常的肢体接触,比如,游戏中的你追我赶、你抓我拽,排队时后面的小朋友把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膀上,或者只是出于无聊或者单纯地觉得某个小朋友今天穿的裙子特别好看,因此想要去摸一摸……
但很多大人都对此表示担忧,如果一个3岁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去搂抱他同桌的小女孩,那么他到6岁、10岁甚至16岁时是不是仍然积习难改?放心吧!绝大部分孩子到了六七岁时都会有强烈的性别意识,而10岁左右的男孩们基本上都比较排斥和女孩玩在一起。这里有个重要的前提——家长和老师们要适时正确地引导,“适时正确”的含义是对一个3岁的小男孩喜欢搂抱或亲吻小女孩的行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强行阻止,你只需告诉他如何征得对方的同意以及如何适可而止;而对一个排斥和女孩一起玩的10岁小男孩,可能要跟他说的则更多,但某些时候,你可能什么也不必说,因为大多数时候,那只是一个阶段。
【五、跟孩子一起制定他们的日常惯例表】
一般来说孩子们需要一张早晨的惯例表和一张晚上的惯例表,惯例表的制定由你来主导,但孩子必须全程参与,且应该是每一项决定的最终拍板人。如果晚上孩子不洗澡,你就可以这样提醒道:按照你的惯例表,现在该做什么了?家长们需要记住一条:孩子对自己参与其中的事情会更加上心,对自己做的决定会更加认真,他们喜欢自己能够决定做什么,而不是大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六、对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选择】
比如过马路时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是想牵我的左手还是牵我的右手?而不该直接告诉孩子:牵住我的手!孩子不收拾玩具时你可以这样说:你想自己一个人收拾还是想请我帮你一起收拾?而不该这样说:快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孩子哭闹不止,场面不可控制时你可以把他带离现场,这样说:你想一个人待一会儿还是想让我陪你一起待一会儿?而不是这样呵斥:你在这里待着!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你可以说:这不是我们现在的选择。
【七、管住嘴巴,少说多做】
对待孩子的不合作、反抗与撒泼,你该做的只有两条:1、保持沉默,必要时让孩子独自待着,不管他是赌气还是哭闹;2、坚决执行。最不该做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哄劝、威逼、利诱、说教——闭紧嘴巴,孩子才会在安静中感受到你的态度和坚持。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任由孩子哭闹还是坚决执行,都不要忘记两个原则,一是少说多做,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自始至终都是爱着他的。
【八、尽早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在本该自己穿衣服的时候衣来伸手,在本该自己吃饭的时候饭来张口,事事都帮孩子做好,这不是爱,而是伤害,至少有这样两个负面影响:1、容易让孩子形成喜欢操纵别人、躲避麻烦、缺乏承担的人格倾向;2、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体验不到自己尝试的新鲜感和做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习惯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长此以往会逐渐变得容易沮丧、悲观、气馁和不开心。
【九、多鼓励,少赞扬】
孩子学会了自己拿起勺子把食物送进嘴里,你说:“宝宝,你真棒!”,这是赞扬,而“宝宝,你可以自己吃饭了耶!我真为你感到高兴!”这是鼓励;孩子自己爬上他的小自行车,你说“哇!你太厉害了!真是能干的宝宝!”这是赞扬,而“你可以不用大人的帮助自己骑到车子上啦!”这是鼓励;孩子向你表演了一首幼儿园教的儿歌,你说“太好听了!宝宝太棒了!让妈妈亲一下/让妈妈给你贴个小苹果”,这是赞扬,而“真好听,你能一口气唱完,从头唱到尾,相信你在老师唱歌的时候听得很投入吧!”这是鼓励。
现在,也许你大概体会到赞扬和鼓励的区别了:赞扬,是针对孩子本人;鼓励,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赞扬是泛泛的、含糊的、标签式的,而鼓励是具体的、明确的;赞扬是让孩子感到骄傲的,而鼓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就的;赞扬容易让孩子为了满足别人而做,鼓励则是引导孩子为了自己而做;赞扬容易让孩子止步不前,鼓励则会引导孩子不断突破。
【十、不要对孩子的小癖习大惊小怪】
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太受欢迎的小癖好或小习惯,只要不是很严重的非要寻求医生或专业帮助的,大可以忽略或置之不理,而不是大惊小怪,给予过多关注或控制。常见的情形是,被关注得越多,越会强化孩子的某种行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或许都曾有过一些不同程度的小癖好,比如啃指甲、清嗓子、眨眼睛、咽吐沫、挖鼻孔,包括很多成年人一坐下来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抖腿……等等,有时候的确会显得有一点尴尬,但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而且绝大部分的小癖好都不是顽固性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是每天都生活在极度单调无聊或暗无天日的环境中,相信他很快就会被转移注意力,除非有人在一旁反复不断地提醒他。
【十一、要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家务中】
减轻家务负担是一回事,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他有义务为家庭做出贡献。既然是义务,就不该有奖励。很多家庭的父母会给做家务的孩子发钱,洗一次碗给多少钱,扫一次地给多少钱等等,都是不可取的,换成其他奖励也一样。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列出一张他们能够承担的家务清单,然后把属于他们该做的家务列出来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比如早晨的家务是什么,晚上放学回来的家务又是什么,周一该做什么,周二该做什么等。当然,清单上的每项家务事先都应得到孩子的认可,而认可的过程最好放在家庭会议上。
不应该允许孩子有任何借口逃避家务,哪怕像“上学迟到了”、“家庭作业没做完”,等等,必要时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迟到”或“作业没做完”的后果。但如果确定是孩子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则应以例外情况处理。
如果一定要以家务来作为孩子零花钱的补充来源或其他奖励的话,要以那些需要请专业清洁机构(也就是需要花钱)来进行清洁的家务为主,总之,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尤其不该是出现在孩子的家务清单上的工作。
【十二、让孩子自己攒钱购买非必需品】
孩子分不清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很多成人也是),如果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或一件新潮的衣服,让他自己攒钱购买,一般来说年幼的孩子对攒钱的兴趣会大于他想要的某个玩具的兴趣,除非那件玩具真的很吸引他,或者他的小伙伴们都有,他一直渴望得到。给孩子一个储钱罐,每周或每天给他一块钱,让他慢慢攒着,定期帮他清算攒下的数目,去商店时告诉他可以买到哪些东西。
如果某一天他哭着喊着一定要买下某个玩具,如果是一时兴起而非提前列入购买计划的,可以这样对他说:让我们回去看看你的钱够不够买它,如果够了的话,下次过来(最好约个具体的时间)再买,好吗?如果孩子当时不答应非买不可,可以这样说:我先帮你垫付买下这个玩具,等回去后再算一下你的零花钱,如果你的钱不够,就从后面每天给你的钱中继续扣,一直到扣满为止,你同意吗?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对自己的话负责,说到做到。
而对待较大的孩子,不仅要给他们日常的零花钱,还要给他们购买服装的钱,当然你给他们的是保证达到“舒适、保暖”的需求标准,也就是满足“需要”,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新潮、时尚、名牌”等,也就是为了满足“想要”,就让他们自己去打零工赚钱。那些不需要孩子打工也不想让孩子打工的家长不在此讨论范围。
【十三、善用积极的“暂停”】
当场面陷入不可控制,你和孩子都处于情绪失控、你感到筋疲力竭时,运用“暂停”,让双方(或至少一方)平复一下情绪、回归到冷静中,暂时休息一下,是非常有利的。你可以让孩子去暂停,注意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可以这样说:宝贝,我感觉到你现在情绪不太好,你需要去房间“暂停”一下吗?或者这样说:你是想自己一个人去房间待一会儿还是妈妈陪你一起去?如果都得不到孩子的回应,你就说:那么,我想我需要去“暂停”一下。说完你就走开。需要提醒的是:你应该就“暂停”的意思和应用场景,提前与孩子探讨与演练过,家里最好有一个固定的“暂停”角,也可以一起和孩子给它起一个特殊的名字。
【十四、孩子的成功需要训练】
孩子的进步也许不能如我们期望得那么快,尤其幼小的孩子,掌握一项新的技能需要多加练习,而“练习”无疑是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尤其在经历多次失败时,如果此时还有别人在一旁站着说话不腰疼(指责与呵斥),那感觉简直比吞了苍蝇还难受,而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耐心,更是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对孩子急于求成,每个孩子的“长处”和“短处”都不相同,也许一个孩子三下两下就学会了蹬自行车,而另一个孩子则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指导。大人要做的是耐心给予孩子指导,同时不忘在孩子的每一次小小进步后都给予及时鼓励。
很多大人都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学了(练了)这么多遍,还不会!你看看XXX(言下之意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多了”)……而且,大人说这种话的时候,通常是站在一旁冷冷地看着孩子(而不是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我们都知道,没有比冷眼旁观和不负责任的指手画脚更加轻松的事情了!所以,这个世界上的有些孩子,真的过得不容易。因为他们不能指责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有钱,但他们的父母却可以指责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能干懂事。
【十五、鼓励犯错】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如意和失意大抵对等,没错,这就是生活。因此,与其让孩子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败前不知所措,不如早一点教会孩子适应并应对当前的一个个小错误。要让孩子明白犯错很正常,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从不犯错,科学家们如果没有那么多次失败的实验,如何成就伟大的发明呢?错误实在是学习的最好机会。要让孩子明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过失和错误,都值得庆祝,因为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宝贵的学习机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
可悲的是,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常常是表里不一,言行相背。虽然从小我们就知道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也知道了爱迪生是在很多次失败之后才发明了电灯,但是,我们的心中被种下的信念仍然是:要第一!要赢!甚至,很多时候得了第二名仿佛就是失败。你是否还记得中学课堂的情形?老师们在提出问题等待同学们举手回答时的犀利目光,那种目光就像高空盘旋的秃鹫一样,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你:你只能答对,不能答错,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而此时就连听力有障碍的学生都能听见每一粒灰尘降落的声音,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同学身形仿佛一下子变小了很多,缩在位子上,而那些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的同学则表现出紧张不安、眉头紧锁,欲语还休!即便是完全掌握了正确答案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也没有显示出该有的自信,好像生怕吐字不清或用词不准。
如果老师们提问题的时候带着笑容,而且这样说:请同学们踊跃发言,不确定或说错了都没关系,我想要知道的就是你们究竟是怎么想的。”那么,教室里的气氛该有多么活跃!
补充:
1、如果我们这样来期待孩子,或许会轻松一点: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格,优秀的社会技能。
2、在深受小朋友们欢迎(貌似不少大人也被圈粉)的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里,可以看到“正面管教”的影子。
2、《放牛班的春天》不失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4、有育儿需求或对正面管教感兴趣的朋友可去阅读简·尼尔森(Jane Nelsen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的相关作品。
网友评论